笔趣阁>军事历史>国势>第070章 北方战争(45)
很可能被在赤塔以逸待劳的中***队迎头痛击,到时候,不但赤塔无法拿下,而且会将主力陷进去,而到那时,抛弃了后勤和补给的骑兵第一军才是一个噩梦。况且,在集团军里面,虽然骑兵的比例很高,但是步兵仍然占有大多数,在冲击赤塔中,步兵的速度却提不上来,容易形成脱节,光靠骑兵,没用。

“我认为,既不能按部就班地依次进攻当面敌军,也不能脱离太远。按部就班地进军,容易给中***队形成依托地形和交通线逐次抵抗的便利,战事必定会大大延长,我们付出的代价也难以承受。倘若跳跃太远,则部队之间的间距就会太大,不能形成有力的重兵集团,最好的办法是,跳过当面敌军强大而又完善的防御体系,转而在他们的交通线上寻找机会。长达数百公里的西伯利亚铁路,中国人绝不可能处处分兵把手,即便分兵,也不是我突击集团的对手。“

“好主意。”罗科索夫斯基赞同这个观点。

伏罗希洛夫似乎也赞同这个作战方法,但他不敢确信,而是用征询的目光问到:“布琼尼同志,你看呢?我倒觉得这是正确的作战思路。”

布琼尼如何想不到中间的关节,在华沙之战以后,他是极力发对跨越国境进行作战的,认为会蕴藏着说不清的困难,至于布尔什维克中央一再叫嚷,托洛茨基一再宣称的席卷全球的“无产阶级革命”根本就没有形成。红军依然是孤军奋战,面前之敌人已经如此棘手,再转向中亚就更为困难。他原本以为,到达鄂木斯克之后,能够进行就地休整,从长计议,一边进行彻底的恢复,一边防止中国人的反扑。但显然,自己的态度不对中央的胃口——太保守了。

“同志们,我赞同你们的观点,我认为,具体的战役设想可以这样。”布琼尼的头脑一点都不笨,在几个转眼间,已经琢磨出来完整的作战思路。

“我们可以先依靠骑兵的冲击力和机动能力进攻中国防线的重要支撑点,同时,在中***队的必经之路上进行布防,如果中国人进行追击,则他们追击的部队将成为我们的猎物,如果他们不追,则那些支撑点可以成为我们进行下一步行动的出发点。至于支撑点的选择,有两个标准,一个是后勤和补给基地,可以迅速提供给我们足够的补给品,另一个支撑点的选择,则是在防线上占有中心位置或者有利地形的地方,可以打破中国人的防御体系……”

“妙极了,就这么办。”炮兵主任当即拍手称好。

“中国素来以计谋百出、诡计多端而著称呼,如何能够瞒过对方?”铁木辛哥问道,“单就骑兵突袭支撑点尚且还可以办到,大量部队进行伏击,却不太容易,如果我们的意图提前暴露,则非但前面奔袭的骑兵会有很大风险,后面的步兵更是会遭到重创。”

罗科索夫斯基回答说:“铁木辛哥同志所谈到的问题确实存在,不过我没有那么悲观。刚才已经强调了速度和交通,那么战役的关键也就在这里。中国人掌握着铁路沿线,单纯论起运兵能力,超过我们。但中间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判断,知道我们会袭击何处。倘若中国人离开铁路,和我们进行追击战的话,则他们的速度优势不复存在,甚至比我们更慢。而漫长的铁路线,可以视为支撑点的地方很多,每一个都加派足够的兵力是不可能的,必须有一个判断。”

伏罗希洛夫再仔仔细细地看了一下地图,叹息道:“这真是一个难以取舍的地方。离的近了,容易让中国人判断出来,离的远了,又会导致步兵和骑兵脱节。同志们,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没有?”

“没有!”罗科索夫斯基想了一想,“现在真是夏季,如果是冬季,就可以较好地隐藏自己的行踪。”

“也不见得。冬天对作战而言是一场灾难。”炮兵主任最怵的就是在冰天雪地里进行转移作战,骑兵还好说,步兵就遭罪了,更遭罪的就是笨重不堪与大炮同行的炮兵们。

“还有一个问题,如果我军主力进攻,敌人乘虚进攻鄂木斯克怎么办?”铁木辛哥不得不多想了一些困难,“鄂木斯克的防御体系很不完善,而我们又不可能等待防御体系完善后再开展行动——说不定那时候中国人已经把漏洞都堵上了,可是,一个脆弱的鄂木斯克是挡不住敌人的。一旦鄂木斯克被敌人所占领,我们哪怕可以占领其他地方,在战略上也就失败了。”

所有人一下子就沉默了,就如同华沙战役一般,红军在华沙城下打了败仗,虽然还控制着很多波兰领土,但没有办法进行持久作战,只能灰溜溜地退回来。一旦鄂木斯克被中国夺取,则无论骑兵军有什么样的战绩,最终都难以在其间立足。

布琼尼标志性的大胡子上下抖动了两下,最终还是没有说出口。他原本的豪情壮志已经激发出来,哪怕拼着后方不要,也要在中国人的腹地里绞个天翻地覆,现在看来,不容许自己有这样的选择,而且,更重要的是,现在不是内战时期,不管彼此立场如何,土地终究是俄罗斯的,双方如何争斗,只是为了争夺控制权。而现在进行的,则是国家的战争。布琼尼想起托洛茨基临行前的告诫,背脊上感到一阵发冷——布琼尼同志,党决定派你和你的部队到西伯利亚去,与中国匪帮进行战斗,你要记住,这是国家之间的战争,一旦我们失败,则那些土地会从俄罗斯的怀抱里掉落出去。我们面


状态提示:第070章 北方战争(45)--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