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三国从救曹操老爹开始>第175章 《励农诏》

“臣入曹府之前,曾跟一位隐居于琅琊的白渡先生学艺数年,臣一身所学,全部来自那位白渡先生,”刘平听皇帝问起自己的师承,张口就来。

毕竟他自到兖州以来,展示出来的能力五花八门,难免不会引起人怀疑,为此他早就编好了一套说辞。

反正当初从琅琊郡来的曹家人只剩下了他和曹嵩两个人,曹嵩高高在上,显然不记得他一个小小奴仆的过往,所以他才能放心胡编。

“白渡先生?”刘协疑惑的看向众名士:“朕未闻天下有此高士,众卿可曾听闻?”

众人纷纷摇头,不过王朗捋着胡须道:“天下大才隐居于山野,不愿出仕者大有人在,此真高士也。

荀仲豫不就曾隐居于颍川数年,闭门做学么?”

荀悦脸一红,这王朗话里的意思,自己出仕,就不算高士了?

正待反驳,刘协已经叹口气道:“能教出刘卿这等文武双全之人,那白渡先生必然有经天纬地之才,只可惜朕无缘得见。”

王朗笑道:“此人虽未曾出仕,但其弟子却已为朝廷效力,陛下何必忧虑。”

刘协看了旁边的刘平一眼,心中却流过一丝苦涩。

他倒想让刘平为朝廷效力,可是他不惜抛出一个王爵都不能打动刘平,可见此人心如磐石,不知世间还有什么能打动此人。

接下来众人开始文会,不过就是把经典中的话拿出来,反复的辩证,各说各的理解。

中间几人甚至因各自解释不同,还争得面红耳赤。

这些刘平就不感兴趣了,也不想插嘴,如果当时不是逼到他头上,他也不想出那风头,毕竟他曾经以“苟全性命”为信条的。

可是苟着苟着却成为名扬天下的人物,这与他的初衷可不相符。

不过众人虽然争的是经典,中间倒也争论出几件有意义的事情。

譬如,将许县改名为许都,改年号为建安。

自此,长达二十五年的大汉王朝最后一个年号诞生了。

不知不觉已至午时,看众人谈兴稍淡,刘平瞅着空隙出言道:“陛下至许,本为奖励农桑而来,此善政也。

不过臣以为,天子乃天下人之天子,如今四方,民生凋敝,生灵涂炭,陛下何不拟《励农诏》明发天下,以解万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刘协点点头道:“刘卿此乃谋国之言,朕自会发下诏书。”

“臣以为不可,”孔融站出来反对:“许都不同于别处者,正在于屯田之策,如四方皆按令屯田,袁绍袁术等所据之地远大于许都,则许都岂不危矣?”

众人小声议论,许多人都赞同孔融的看法。

此时曹氏所控制的地盘只有兖州和豫州一部分,而袁绍已占据冀青幽并四州,若同时开始屯田,曹氏将无半点优势可言。

刘协犹豫不决,看向曹操,曹操却道:“臣以为,刘平之言甚善,如各州牧均按令屯田,对天下百姓乃是莫大的好处,百姓自会感念陛下仁德。”

“如此甚善,就依卿言,”刘协下定了决心。

孔融等人却疑惑了,难道他曹孟德是心怀天下百姓之人?简直是开玩笑,他杀起人来比谁都狠。

可是曹操却谏言,让天子明发《励农诏》,这不是让天下诸侯都效仿么?

众人百思不得其解,在座只有荀攸低头微笑不语。

文会散后,荀攸跟随曹操出来。

“公达方才笑什么?”出了宫门,曹操回身对荀攸道。

“我笑那孔融空有贤名,却才器粗略,看不透平公子妙计,”荀攸笑道。

曹操知道瞒不过荀攸这等智者,于是也笑着道:“平儿乃我之佳婿,万事自会为我考虑。

可想而知,若天子《励农诏》发出,四方流民必会纷纷涌入,到时我等劳力就不缺了。”

其实这正是刘平的想法,曹氏虽然在招募流民屯田,但这个时代信息流通太慢,普通流民知道的的并不多,所以招来的流民也不多。

但是天子的诏书相当于这个时代的官媒,只要天子的《励农诏》一发出,那就相当于告诉天下百姓:皇帝在许都,现在曹氏在招募流民屯田,你们还不快来?

如今整个豫东平原十室九空,大片土地荒芜,缺的只是种田的人,流民来的自然越多越好。

至于其他诸侯会不会跟风,刘平并不担心,等袁绍袁术等明白过来,早已错过了这一季的耕种,一错过就是一年,这哥俩也没有机会再跟风了。

荀攸叹道:“主公有平公子这等贤才辅佐,难怪曹氏基业一帆风顺,扶摇直上。”

曹操心里欣喜不已,嘴上却客气道:“平儿不过是个少年郎,小聪明是有的,大谋略却还欠缺,曹氏基业若想壮大,还需公达这等高士群策群力才行。”

“在下敢不用命,”荀攸拱手,心中却想,那刘平借用天子诏书招募四方流民,如果这还算小聪明,那么大谋略是什么?

……

冀州,邺城。

袁绍官署正在大排宴宴。

袁绍刚刚拿下青州,此时他手下已有四州之地,成为天下势力最大的诸侯,可谓志得意满。

固然他袁氏祖上四世三公,但也没有如今的袁绍这等割据一方来的痛快。

他一个庶子,已将袁氏威望推向了顶峰。

此时,宽敞的大堂内,鼓瑟吹笙,中央十数名妙龄少女翩翩起舞,两旁坐着的都是他手下文臣武将。

一曲舞罢,谋士郭图端着酒碗站起来,朗声道:


状态提示:第175章 《励农诏》--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