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玄幻奇幻>统计师>兴凯湖印象

兴凯湖印象

兴凯湖距离我们中学不过30多公里。可惜,只去过一次。离开密山之后,总是想找一个机会再去看看,至今愿望没有实现。兴凯湖给我的印象仍然是半个世纪之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面目。

初中时,学校组织一次全校师生去兴凯湖郊游。这也是我学生生活中唯一的一次远距离步行郊游。待在兴凯湖的时间,包括睡觉,也只有几十个小时。时间虽短,可它确确实实给我留下了值得回味的美好印象。

早饭后,全校集合,踏上去兴凯湖的游程。我们九丁班照例行走在最后。开始时,各班级队伍整齐,歌声嘹亮;过了知一之后,逐渐松懈,歌声不再响起。吃过午饭之后,整顿后的队伍,虽然有些散乱,各班级基本还是走在一起。

湖面。下午四、五点钟,我们的队伍走上了蜂蜜山西侧岗上。家住白泡子(兴凯湖岸边)的同学兴奋地喊道:“看!大湖!”

“胡说!哪里有湖?”

“往远看,天边上鼓起来的、发黄的、看不到边的,那就是大湖!”“唉呀妈呀!没边没沿,这湖该有多么大呀!”

“湖水不应该是蓝色的吗!怎么和土一样的发黄啊?”

“若不然苏联人怎么会把它叫做黄酒湖呢。”

“水平面应该是一条直线呀!湖面为什么是向上鼓起的弧形?”

这些疑问,没有人回答。看见了大湖,同学们格外兴奋。下岗的时候,有的同学跑了起来;以为兴凯湖就在脚下。走下岗南,和岗北有一种截然不同的感觉,林木、野草、庄稼又绿又黑,空气湿润,不再燥热,凉爽宜人。这是兴凯湖给我的第一个印象。

湖籁。走下山岗,看不见湖面了。耳边渐渐听到过去从未听过的浩大响声。

“什么声音?”

家住白泡子的同学:“大湖里浪推浪的声音。”

恰巧伪满洲国的“教育大臣”老师走在我们身边,他说道:“有一句话形容大自然美妙的声音叫‘林籁泉韵’,现在我们听到的声音可以叫做‘湖籁水韵’。”当时,我们对“籁”字比较陌生。听了老师的话,有些不太懂。

老师看出来了,又说道:“‘籁’就是声音。有一句成语‘万籁俱静’,是说一点儿声音都没有。形容自然界发出的自生的声音,我们常用天籁、地籁、风籁等等去表达。今天这种声音,难道用‘湖籁水韵’去形容不是很恰如其分吗!”

语文课代表:“好!真好!‘湖籁水韵’,很有诗意。”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回忆起老师的这句话,就把湖水运动的声响称作“湖籁”。

太阳落山,我们还没有走到湖边。同学们的热情随着傍晚的凉风,已经彻底消退。天黑了,前面班级的同学踏入湖边的沙滩,看见了湖水,高兴地喊了起来。

长长的队伍散乱地排列在湖边的沙滩上。周围漆黑一片,只有湖水荡漾的莫名的响声。感觉好像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一个同学:“这是什么地方?”

家住白泡子的同学:“这是临湖村西头,没有几户人家。”

“快饿死了!”

“多咽几口唾沫,坚持一会儿吧!”

传来号令,同学们到临湖村东头住宿休息。队伍沿着湖水边缘,脚踏沙滩,向东走去。

“村东头能有多么远?”

白泡子的同学:“至少也有二十多里。”

“我的妈呀!累死了!”

走在沙滩上,开始时觉得柔软、好玩。走着走着,两只脚有如灌铅了一般,踏下去,就拔不起来。同学们发出饥饿、疲惫,有气无力的哀叹声。

校医见此情景,在队伍中间高喊:“同学们!把鞋脱了!光脚走!”

光着脚,脚底踩在绵软的细沙上,受到凉爽的湖水刺激,同学们顿时精神起来,说笑、喧闹声又起。

湖啸。吃了晚饭,我们班到临湖村小学的一个教室睡觉。班长领着同学们把课桌、长条板凳拼在一起;各自找一个位置,合衣而卧。虽然湖边比学校宿舍凉一些,毕竟是伏天,不脱衣裳,也不必盖被。同学们说话声停息之后,外面传来一阵阵有如冬天风吹电线一样的呼啸声,十分瘆人。

一个同学:“哎呀!这又是什么声音?”

家住白泡子的同学:“不用害怕!这是湖啸。”

“真吓人!”

白泡子同学:“大湖就是这样,到了夜晚老是呼啸个不停。”困急了,同学们在湖啸声中进入梦乡。睁开眼睛的时候,太阳早已升起。

湖沙。走进大湖,最先接触的就是湖沙。兴凯湖的细沙是有些微黄的乳白色,细腻、洁净。粘到身上,有如傅粉一般。每当同学们从湖水中出来,都要把细沙涂满全身,然后,在沙滩上打起滚来,那种感觉,真是妙不可言!

湖浪。站在沙岸上,一眼望去,在无垠的湖面上,从天水分界线那边一排排的白浪不断地涌来,在距离岸边好像不太远的地方渐渐消逝。

一个同学:“奇怪,一排排的白浪怎么没有到达岸边就回去了?”大家看看家住白泡子的同学,以为他们会作出回答。不料,他们也没有答案。

“走!下去,看看白浪在哪里没有了。”

我们向湖心走去。走了几百米,湖水还没有没过肚脐子,又走了几百米,湖水到达了胸部;同学们开始游泳前进。会“量水”(自由泳)的同学游在前头,像我这样搂狗刨的,自然落到后面。这时,岸上的同


状态提示:兴凯湖印象--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