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瞠目相视,对梁局长的话感到茫然不解。梁局长的话大概是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习惯使然。估计,市革委会领导都忙于奔赴海城震区组织抗震救灾,一时还没有来得及考虑机关内部的事情。
集聚在门前的各单位的人们越来越少,梁局长环顾一下门前所剩无几的人群,发话,“大家都回家吧。”
鞍山市区与震中心半径距离0千米,建筑物很少遭受破坏。受损的主要是屋顶的砖砌烟囱和个别老旧大烟囱的顶尖部位,还有一些本来就破旧不堪的房屋。鞍钢生产受到较大影响。
海城县城距地震中心半径距离30公里,县城内房屋破坏严重,死伤人数较多。
海城地震后第五天,国务院副总理华国锋同志为首的中央慰问团来震区慰问。省市县领导当夜奔赴震区指挥救灾。几天后,市革委会决定派大批机关干部到地震灾区救灾。我们局的孙晓路和丰岷被抽调去海城救灾。
正常上班之后,我首先想到的是,海城地震受灾损失情况应该有所记录,这项统计工作理所当然是我们统计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
2月27日,局里开会总结去年工作,布置97年工作。会后,我起草了一个统计地震受灾损失情况的面建议,写完了,直接交给了郭裕孜局长。
“好啊!我没有意见。我跟局领导小组打一个招呼,这个事就由你负责干吧。怎么搞,你说了算。是不是要先设计一套报表?”郭局长接过我交给他的面建议,戴上眼镜,了,未加思索,立即决定,让我去搞。
有了郭局长的首肯,我开始全力以赴地开始进行海城地震受灾损失情况的统计工作。首要任务是设计统计调查方案,方案的核心内容是统计指标体系。我把能够想到的(人员死伤、房屋破坏、财产损失、生产损失等等)内容统统罗列在内。方案写完之后,下班前,我把方案直接交给了郭局长。
第二天,上班,局领导小组开会通过了这个方案。立即召开科长会,布置下去,要求各科分头搜集资料。
这是统计工作中的一项千载一时的特殊任务。从局领导到各科科长都十分重视。各科在领到任务之后,都全力以赴下去搜集资料,数日之内就很快把应该取得的资料送到我的手中。和我们科合署办公的劳动工资科曾毅被指定协助我负责这项工作。在搜集资料方面,贡献较大的有在海城抗震救灾的孙晓路和丰岷两位同志。海城县统计局吕章局长身先士卒,不辞劳苦,搜集、加工、整理了大量地震受灾情况资料;吕章同志为完成海城地震受灾统计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
为了收集人员伤亡情况、地震影响生产情况、商品损失情况,我和曾毅也到海城亲临现场,实地调查。
亲临海城地震震中区,目睹震后惨状,方才知道自然界的力量奇异和无法抗拒;此时此刻“人定胜天”的豪言壮语没有了任何意义。进入海城县城,最大的建筑物海城宾馆,两侧配楼不复存在,一堆瓦砾,主楼尚没有倒塌。
农林局在海城抗震救灾的同志们介绍,地震那天,鞍山市农林局正在宾馆中开会。宾馆的大门在主楼,地震发生时,住在配楼的人都要奔向主楼大门逃命。农林局去开会的干部住在配楼,在向楼外逃跑时,惨剧发生了。开会的两个干部一前一后,跑到配楼与主楼连接处,前面的大李,前脚跨进主楼,后脚却被塌陷的楼体碎块埋没,拔出了脚,鞋留到了废墟之中;跑在后面的农林局年轻干部打子,不幸整个人被砸压在堆积如山的破碎墙体之中。
我们走进临街的海城陶瓷四场,窗户、门已经支离破碎,厂房没有坍塌,房盖已经脱落。进了办公室,一种奇怪的景象出现在眼前,多个办公室间壁墙中间的红砖全部掏空,地上满是掉下来的红砖,间壁墙四周还有残存的墙体与两侧承重墙、天棚连成一体,中间是椭圆形的洞,从这头办公室可以一目了然穿尽那头的办公室。
陶瓷厂隔壁厂区的一个砖砌的方形大烟囱,烟囱上部大约五分之一处,折成两段,上段在原位扭转了(大约)4度,仍然稳稳地座在下段之上;上下段之间衔接处仿佛出现了八个棱角。
局务会提出要求,3月日完成地震受灾统计资料的编辑工作。有局一把手的授权,有各科、各单位和县区统计部门的支持,资料的搜集、整理、编辑、印刷、发放等等工作一路顺风,最终出版了一本精装、绿皮、大八开的《鞍山市地震灾害损失情况》统计资料。它记载了海城地震受灾损失的第一手资料,权威资料。
3月下旬,我们到震中了解灾后恢复生产和损毁房屋修建情况。
3月22日,去岔沟。汽车进入岔沟公社,地震形成的裂缝,已经能够使车身上下颠簸,越往里走,裂缝越宽,颠簸得也就越厉害。
岔沟公社地震中集体财产损失40万元。震后积极恢复集体生产,全公社623个劳动力有670人出勤参加集体劳动,达到87%。春分刚过,计划播种小麦23亩,已经播种797亩,达到6%;油菜籽刚刚开始播种40亩(计划00亩)。社员正在抢修地震损毁的房屋。全社社员应建房屋49间,已经建完2984间,占应建房屋的72%。各生产大队建房完成程度差距较大,在9个大队中,已经完成建房任务的有板屯、善马、刘堡等6个大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