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那一刻皇上才真正在心里明白了,就算是自己的母亲也是不能够相信的。
这实在是一个可悲的事情,因为她算是击碎了皇上心里仅存的一点点的幻想。但是这也未尝不是意见好事,那就是皇上因为这个事情,开始仔细的谋划自己的将来了,再也不会让步。
但是表面上的隐忍自然是需要的,他当时的力量还不足以反抗自己的母亲。
所以他答应了,从这个方面上来看,这是自己能够选择的最好的结果。
一来可以消除母亲和鲁王那边的戒心,另一方面还能够加强自己父亲的愧疚感,在一方面来说,这是极其有利自己的。
先皇心里是有一杆秤的,因为对元皇后的愧疚,所以一直这么培养着鲁王,又觉得不能这么对待皇上的母亲,所以待晋王也是很好的,唯独皇上成了一个外人。
实际上有的时候先皇自己也会琢磨,一样是自己的儿子,而且这个儿子还懂事的多,更何况目前看起来还是比较有天赋的哪一个,身份地位也不差。
就因为这么一个事情,就成了自己的牺牲品,实在是对他太不公平了。
但是就算是这样,先皇也从来没有想过要从政治方面补偿这个儿子,完全就是用有些物质的东西在补偿罢了,要是先皇觉得愧疚了,就赏下些东西过去,这样就能够安慰安慰自己,那时候皇上还会觉得实际上先皇是在乎自己,不过就是因为他不好说。
自己还有大哥和年幼的弟弟,所以对先皇赏下来的每一样东西他都很宝贝的样子,这倒是让先皇很满意,会哭的孩子有糖吃,既然仅仅是这个样,皇上就满足了,自己为什么不这么做呢?
直到现在皇上才终于觉醒自己当年错的是有多么的离谱,而另一个的出现实际上可以说是拯救了他。
那个人就是云挽歌的母亲秦采薇了,他是第一次在一个人身上感受到那种心意相通的喜悦,也许她可能是喜欢自己,或者是不喜欢,但是这些都不重要在,最重要的事皇上是真心的喜欢秦采薇的,只要是能够让秦采薇嫁给自己,他愿意做任何的事情。
所以他同意了去匈奴那边,一方面是政治上的原因,另一方面,实际上也是为自己能够求娶秦采薇做的筹码。
秦采薇听说皇上要去匈奴那里也是一百个不愿意,她倒是没有别的什么心思,政治她是不懂的,唯一知道的就是那是一个很危险的地方,要是一不小心被抓住了,就再也回不来了,这种情况下怎么舍得叫心上人过去。
但是皇上当时已经打定了主意,秦采薇拦也拦不住,好在当时的侯爷还在,军中的事情好歹能够帮着自己的心上人,不然的话皇上就这么贸贸然的过去,说不定手下人就先不听话了。
毕竟皇上不是当年的鲁王,没有先帝给他一直开绿灯,什么事情都是要靠自己的。
侯爷也确实帮上了皇上很多的忙,他们一开始打的很辛苦,但是也不能够说完全是被压制的,他们也有过胜利,但是匈奴实际上还是太难缠了。
他们并不安营扎寨,完全就是抢劫的土匪,还都是上好的骑兵,来得快去得快,有的时候根本就抓不住他们,这让人十分的头疼。
皇上当时上表朝廷好几次,目的就是为了户部能够拨下一些银子出来,给边关修修防御机构,但是完全没有用处,基本上就是石沉大海,皇上当时都很怀疑,那些奏折实际上先帝根本没有看见。
但是先帝实际上是看见了,只不过就是不想往那里拨款罢了,那边自古就是蛮荒之地,实际上居住的人并不多,所以就算是损失也损失不了多少,不像是南方那边尽是膏腴之地,只要是一点点的损失,就能够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所以两相比较之下,自然是能够紧着南边先来,就紧着南边先来。
哪怕是先帝知道自己的那个儿子在边关过着多么艰苦的日子,还有就是鲁王和他的手下们到底在水患这件事情上捞了多少的油水。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过去了,而且北方那边在他眼里也算不得什么大事情,只要他们没有威胁到朝廷,不把地全都抢走,抢些东西抢人都不是什么问题。
这就是先帝当年的想法,可以说是很荒唐了,因为皇上一直上奏,倒是搞得先帝实在是很烦躁的样子,只吩咐叫他自己处理。
皇上当时已经是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他实在是想不出还有什么事情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要是出去追击,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没有那么多人不说,还没有那么多的军费,粮食吃完都未必能够见到匈奴的人影。
而且因为先帝不重视练兵的关系,自己手下的这些将士,除了侯爷他们带出来的嫡系,实际上战斗力都不算强,别说是碰上匈奴人的骑兵,就算是碰见南方的那帮乌合之众都不一定能够赢得那么的容易。
而侯爷手下的那些嫡系,这些天也有些精疲力尽了,因为不管是什么事情出现,他们都是主力,什么事情都在仰仗他们,但是实际上他们拿到的钱跟根大家都是一样的,完全就是靠着良好的军纪和精神在支撑着,所以皇上实际上已经不敢再劳动他们了。
剩下的就更加不用指望了,练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解决的事情,必须要持久的坚持下去,但是这么一看,手下的这帮完全是不用指望了,全都是一些老兵油子,等着混完回家呢。
但是仅仅是防御呢,他们是能够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