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清松本在一个安逸的小镇边的道观里过着自己的清闲日子。道观建在半山腰,此山不高,处在镇西十里不到的地方。既不会受到尘世的惊扰,也不会太过于冷清。镇子不大不小,镇上的百姓不论辟邪驱鬼还是求卦请仙都喜去玄清观。赶上有专信佛而不愿信道之人想要拜佛祈福,便只有出了镇子往北赶几百里地才能碰上最近的那佛庙。佛庙位于山顶,山抖路险行路艰难,加之路远人乏,甚为不便,可谓非心诚者不至也。
恐亦是因此缘由,多年来道观里香火一直长兴不衰。
话说,自从老道长飞升之后,张清松便升为道长开始主事。
除却现在的张清松张道长,老道长还有一名徒弟,即张清松的师弟清念。
清念没有姓,老道长带他回道观的时候只给了他一个道名。但稍有奇异的是,老道长自取名后再不曾开口唤过此名,或说老道长从不曾叫过清念此人,从不吩咐他什么,更不向外人提起,就好像他一直就只有清松一个徒弟而已。所以当老道长仙去之后,众人才知道道观里那个杂役模样的人名唤清念,也是老道长的徒弟。
至于张道长姓张,因其原是张姓人家的幺子,只因家中贫困无法养活便只有将其送进了玄清观,为其求个活路。老道长本无意收徒,但忽见在一旁玩耍地这无知孩童在地上画了伏羲八卦图,顺序、方位竟是分毫不差,老道长当即改变主意收了大弟子。
对比张道长想来,许是这清念师弟是个孤儿。
清念话少、表情也少,张清松年少时与他攀谈过几次,却因其几个字搪塞而一无所获。张清松自此也便不再妄图与这个师弟多言,只遇而行礼便罢。
清念初来时是十五、六岁的样貌,当时张清松亦是少年、十八未满。这一晃眼二十几年过去了,张清松虽比常人略显年轻,可已是面有老态,然清念看上去却顶多十八、九而已。再加上其总是闭门修身,坊间多言清念道士怕是要得道了吧。
张清松亦是如此所想,师傅仙去之前清念从未与他们同桌吃过饭,清松也只道他是喜一人独食,直至自己主事方知清念食用甚少,若非他天天叮嘱并常守之,清念怕是一月所食多不过自己一天之粮。
再说张清松为人甚善,座下有一个徒弟,道名广寂,是他几年前去邻镇收腰回来路上捡到的孤儿。要说这张清松为人确实德行甚好,对清念和徒弟也诸多照顾,可他有一个毛病,大约就是因为这个毛病,众人皆言他这一生怕是不会有什么修为了。这毛病就是张道士贪财,认识张清松的都知道他贪财、非常贪财。
水有山泉、观内亦有田,他们三个的吃喝向来是自给自足。观中收到的功德,还有他和清念四处算卦、降妖收到的银子,他都揽了个干干净净。可却不见他使这些银子做了什么只是全都收起,而清念又向来全不过问,就连清松他的徒弟广寂都觉得自家师傅和师叔皆有异于常人。
且说这张清松为了能多收些银子,远远近近不论哪里请他,只要价钱合适他定是二话不说就接下的。因为清念脚程极快,常人两日才能到达的地方,清念只需大半日便已足够,所以较远的地方张清松都支使清念去,幸而清念虽不喜出门但凡是清松吩咐他便去。所以,清松他自己基本上只用附近的一两个镇子上算卦除妖。
这日里,城东头的刘老头找到了张清松,言说自己在京城大户人家做下人的儿子捎信来请张道长。说是他家老爷家闹妖怪,城中的道士、和尚都没了法子。这张道士在这一带名号也是响当当的,所以便想招了去看看有没有办法,不论成不成,银子是都不少的。
京城甚大,又是皇家所在,怎少得有些修行的道友,却竟没一人能治得了么?张清松虽是有些奇怪,可人家既然说了不论成不成都不会白跑一趟,张清松自然是乐呵呵地就应下了。再说这外人不知道,他可清楚得很,虽自己是道行尚浅,他那个木头师弟可是深藏不露。且这趟不近,应是可以说动清念去了。
可不想这次张清松打错了算盘,他回去和清念一说,清念却忽然面露惧色,“师兄,京城我是万万去不得的,你把定银快快退回去罢。”
张清松是第一次见到师弟脸上有了表情,而且竟然还仿佛是恐惧的样子,记得前些年一只黑熊精闯入观内清念连眼皮都没眨一下,这会儿怎么……
张清松试探地问道:“你曾听闻那妖怪甚为厉害?”
“不曾听闻。”
“莫非师弟有仇家在京?”张清松越发好奇起来,这个师弟就是让他去南疆苗域也不曾摇头,怎地今日如此坚决。
清念沉默了下来,看不出在想什么,就在张清松以为他不会回答他了,正想离去时,清念忽言:“差不离罢……”言语中竟透出叹息的意味。
张清松回过身看了清念一眼,清念一如平日没有什么表情,拿起书又入了神。如此便是他不会再回话了,张清松这才出了门,心事重重地回了房。
及第三日,张清松收拾好了行囊来到清念门前,知道清念从不回话,所以张清松扣了扣门便自行推门进去。
清念一看张清松就皱了眉,“师兄没有退银,却是打算亲自走一趟?”
“事情先应下了,定银已收。这退还回去不仅失了银子,还砸了名声。既然师弟不便,那为兄去走一趟。”
清念没有回话,低下头对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