鏖战,是因为感情。田坝村路口,成百上千根的大铁管摆放在路边,一群*臂膀的老乡们,用绳索抬着粗大的铁水管,吆喝着‘嘿嘿’的号子,正在公路旁铺设地下管道。“地震前,沿途乡镇的乡亲们是根本不愁水吃。地震中,铺设在地下的管道全都断裂了,乡亲们日夜唯一的饮水就是流经村子里的河沟水,这咋能行。再过一段时间,自来水很快就能再次流到家家户户了。”人群中,一位50多岁上下的中年男人说。
鏖战,是因为自强。苏堡村办事处路边的地头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爷正在给地头的玉米杆锄草施肥。大爷名叫陈大金,今年已是68岁的高龄,再抽根烟的间隙,陈大爷说道:“地震受灾那么重,现在国家还给灾区的每个人补贴300块钱,国家负担不起呀!挺过了这个夏天,咱家就不用再吃国家的救济粮了,田里的稻子绿油油的,地头的玉米也长势旺得很,风调雨顺,秋天肯定是个好收成。”陈大爷朴实的话语,饱含着灾区人民在后的坚韧与自强。
前进,前进,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们的脚步。
赤子的心促使我们不断冲锋在前!党旗飘扬,机械轰鸣,滴水崖上,1台推土机,2台装载机,3台挖掘机抢通排泄堰塞湖的施工正在紧张的进行。一道道路途的‘坎儿’,一个个横坦的‘拦路虎’,在60多个不眠不休的奋战中被克服。巴蜀大地七月的天,酷暑中长期的户外作业,不少战友们的臂膀都被*的太阳暴晒得蜕了一层又一层的皮,峡谷绝壁中抢修道路,许多战友们常常在深夜被梦中的山体塌方惊醒。当得知地方部门通水、通电、通电信都在后面追随我们迎头而上的赶上来,心里甭提那个兴奋劲儿了。‘人民养育了我们,在人民遭受天灾面前,我们挺起胸膛的冲在最前面是理所当然义不容辞的!’
‘军民肩并肩,建设新北川。’夜幕垂落,在我们作业的宿营地苏保小学,营帐中通明的灯火将这条‘横幅标语’照耀的得格外鲜艳夺目。几名记者闯进我们的宿营地,追着屁股的采访打破了夜空的静寂。
每天重复着擂禹路的抢通工作,我们只是尽一个最普通士兵的职责,实在是没有什么好说的。相对于干活而言面对采访,被晒得黝黑的战友们不善言辞,尴尬的脸上掠过丝丝歉意。
尽管如此,但是,我还是想补充一句:“擂禹路我们抢修不单是一条路,而是沿途数万老乡们的灾后重建的一条希望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