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青春校园>东世纪>第十七章 愤青
,今天怎么放这么早?”

高三年级周六周末都要上课,一个月放一天假。虽然国家明文规定不可以补课,但到下面执行时却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学校的需要进行五花八门的补课形式。

高明说:“今天考试,放得早些。”

到了高三,最不缺少的就是考试。每周一小考,一月一大考。排名,分析,然后又是加大力度地强化训练。

陈亚东问:“应该还不错吧!”

高明无所谓地耸耸肩说:“我不看重成绩。”

陈亚东笑笑说:“那对你来说的确不重要。”如果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成绩什么都如浮云了。想了想,陈亚东又问:“对了,你打算报考哪所大学,选择什么专业?”

高明摇摇头,坦然说:“我没想过。”

陈亚东看着他有些不相信说:“没想过,不会吧?”

高明抬起头仰望星空,忧愁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悲色,叹口气,他悠悠说道:“曾经,有过梦想。我想上一所师范大学,考一名免费师范生,然后回到这里教书育人。只要在城里工作,对奶奶来说,我就是成功的。或许这没有广阔的前途,但是,对我来说,这是成功的最快通道。只是……”奶奶还是没能等到那一天。后面的话,他已经说不出来了。

陈亚东握住高明的肩膀,两颗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他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安慰高明。奶奶始终是他心灵上的一道伤疤。在不经易间,就会撕裂开来。

感觉他肩膀上传来的阵阵发抖,陈亚东也是无能为力。只希望时光的流驶,能够将那道伤疤抹平。

良久,陈亚东才说道:“奶奶虽然离开了人世,但她一定在另一个世界看着你。答应过奶奶要出人头地,你一定要做到。”

高明稳稳情绪,说道:“东哥可曾想过将来要做什么?”

陈亚东认真思索起来,将来,对于他来说始终很遥远。从小到高中,他都不是一个人在活,他承载着父母的希望,一大家子的希望。他只知道他要考上一个大学,虽然他自己觉得大学之后未必有一条好的出路。但是对父母来说就是一个奢侈品,是一种荣耀。他会为他们去努力。

将来,当然是大学之后,他能做什么?其实也是迷茫。陈亚东看着高明说:“其实,我也没大想过。”

高明嘴角闪过一丝嘲讽,说道:“我们连自己要做什么都不知道,只是天马行空地说着要出人头地,到头不过是徒劳无益。”

陈亚东吸口气,赞同地点点头。高明继续问道:“东哥可想过读书是出路?”

陈亚东说:“要是放在二三十年前,还是铁饭碗的时代,读书是穷人家孩子最好的出路。只是现在时代不同了,大学之后出来也得自己找工作。”

高明说:“我们为什么坐在教室?就是因为相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这话要是放在二三十年前,还是铁饭碗的时代,这话我无可辩驳。只是现在时代不同了,想当初大学就是最高学府,而现在还有更多证明你学识的证书,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等等。大学已不再是那么遥不可及,而出来之后也得自己找工作。现在的大学更像是一种消费,而农村孩子,大多是消费不起的。我们的国家每年投入教育的经费是不少。然而大学的学费依然是高得出奇。在农村,因子女教育花销大而使家庭致贫,返贫的事早已不是新闻。然而多少大学生依然相信大学可以改变命运,仍然在前仆后继,视死如归。

为什么呢?因为读书人缺少思想,缺少看法。从小我们开放的思维就被扼杀在摇篮中,高考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然而,我们不过如同僵化的机器被时间推着一步一步往前走。我们有那么一点儿自己的思想吗?能有自己活动的空间吗?封建儒家思想禁锢人们的思想以维护社会秩序。新中国的成立推翻人们思想和身体上的压迫。但新时代的我们思想被没有得到真正的解放。我们仍然被套上高考的精神枷锁。大学是所有思想的墓场,从走入学校的那一天开始我们就一步一步向死亡靠近。花费了青春之后的人们都躺在那里。我们的教育从来不会允许有异端的存在,一代一代的教育者都没有自己的主张,我们的老师用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来教导我们,一个卧居尺寸之地,一眼就看见人生尽头的人,能有多大野心,又能教化出多大的野心?我们幼小的心灵在这些庸人的教导下,长期受到一种安世教育,最终培养出一批没有个性,没有棱角,安分守己,遇事没有主见,没有选择,不会选择的谦谦君子。学校这台机器会将任何一个有思想棱角的人打磨光滑,大批量生产出会行走的木头人。将他们投入市场再使用,被少数人榨取他们最后的剩余价值。

如果人人都是勃勃的野心家,何愁国民不富,国力不昌?(君子爱财,要取之有道。)然而又有多少人,他们的理想始终是停留在口头上,他们看清大学未必就是最好的出路。他们怀着一颗澎湃的心决心走出校门干一番大事业。然而,当他们鼓起勇气放下书本的那一刻,他们看到的不是生机,而是灭亡;不是希望而是末日。他们始终心念着高考,他们还是在意分数,即便那些对于他的决心并没有多大影响。他们会无措,明明看见曙光却不敢前行,始终是放不下。这就像一场豪赌,然而他们并没有勇气赌下去。虽然明知不赌和赌败都是一样的结


状态提示:第十七章 愤青--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