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国纪年四百二十七年年底,这是狄家一门在珍王辖地过的第四个年,他们于四百二十三年四月春闱后离京,至今离开京城已有四年半。

这年年后,来年开春,行隐寺那边峻工,开始请佛法事,此事需比原定的要多出十万两银子出来,佛前不易二价,主持提出后,狄禹祥从铁矿那边收回了十万两银,填进了行隐寺。

狄家现在已是不缺银两,狄禹祥来大冕不到五年,银钱已不再是家中问题,他现在所要谋划的是他的门生问题。

关西关东的官员之任虽是珍王一手把持,他只是监察官,但狄禹祥在珍王所选之后,也提拔了些认在自己门下的门生,只是珍王选过之后无大才,他在剩下的人里剩了些比较挑眼的一些人,资质看起来平平之人也选了好几个,随后把他们放到了不打眼,但重握实权的小地方。

他左右都是给了人机会,也算得上是这些人的再造恩师,因众多资质不是太出色的人里,是他选择了他们。

狄禹祥受舅兄指导影响颇深,这次毫不意外,把在京中从萧知远身上学到的那一些任人的手段用在了大冕三地。

不过,大方向上,他还是维持了一贯施恩但不挟恩的态度。

他遍地撒门生,但也不与这些人过多来往,除了公务,他与他们毫无私交,就是人家上门也不许家人接待,态度堪称冷漠。

易修珍还当他这是怕他多想,多次跟他开口说他不必太忌讳,他不会把他想得结党营私那么不堪。

狄禹祥但笑不语。

而久而久之,关西官员也知道了他公事公办的性情。

另外关东他送过去认了的门生,当地知州许晨是狄禹祥随珍王攻打大谷时认识的旧交,那些门生挂了他狄大人的名号,他自然也也会关照一二,如此下来,狄禹祥认下的门生,倒无一人闲置,或大或小,都有官职在身。

“这只是一个小步……”狄禹祥在家与妻子淡淡说,“大冕离京城太远了,又是珍王辖地,有些事情,大冕是大冕,易国是易国,不能互通有无。”

等他回去了,他这些门生,其实以后能派上的用场不大。

“比没有要好,再说以后的事情也是说不定的,许是有用的。”萧玉珠淡然微笑,温和地说了一句。

铺路这种事,多铺些,比不铺,少铺在强。

“以后的事,难说。”狄禹祥想了想,笑道,“不过有几个是偏才,只要给了他们机会,能出一番大功绩出来也未必不可能。”

“你说的是那位王姓子弟?”

“其中之一,”狄禹祥满意颔首,“另还有数位。”

“白,万,包?”萧玉珠所说的都是她看过的,他加了粗笔下注的那几位。

狄禹祥微笑点头,脸上有着一种看出人是璞玉的欣然,“是,夫人利眼。”

萧玉珠好笑,顿了一下道,“且看他们以后罢。”

狄禹祥想了一会,看着她的眼,又道,“他于我们无用也无妨,只要他们有用就好。”

他虽有私心,但退一步说,只要这些人各有成就,这已是能帮到不少百姓了,他就是用不到他们,百姓还是受惠了。

萧玉珠一听,嘴边笑意加深,“也是,这是攒功德的事,你多做做。”

他做什么,她都道好,总能为他找着道理出来,狄禹祥也是好笑,与她道,“我可有什么做得不好的事?”

萧玉珠见他说笑,佯装认真地想了想,半会笑着摇了头,“还真没有。”

狄禹祥被她说得发笑起来,那哈哈大笑的样子格外迷人。

**

这年五月,狄禹祥去了趟关东,两个月后才回关西,在此期间,关西关西又涌进了不入拖家带口的劳工进来。

同时,大冕在半年期间,三百举人在大冕,关西,关东三地任职为官,实地为官。

珍王传令,今年大易的秋闱大冕也还是一样会举行,由此引发了不少书生涌入冕地,一时之间,不管在哪当官只想着有官当就好的书生也好,还有想养家糊口的劳工也罢,全都往大冕行进,一时之间,涌来的人造成了大冕各地有种人满为患之感。

此时的关西关东,与刚刚收复回来时的景象截然不同,以前人丁稀少的城州真的熙熙攘攘了起来,叫卖声四处各遍。

一个城州的繁荣,可由当地做生意的人的多寡完全可以看出。

商人趋利,想挣钱就得脑子活口舌好,这种人一旦多起来,一个地方就有了一半的热闹了,再加上前来买卖的百姓,这半分热闹就圆成了十分热闹。

这也引发了许多的人想做生意挣钱,有更多的人有了货比三家的地方,能用最少的银钱买到想要的东西,都费些脚程也不怕,有了这些人奔忙的身影,长期以往,维持的就是一个城州的长期繁荣。

狄禹祥受珍王之令与关东知州一起整改了关东的城府与当地县乡的一些官员就任和一些欲等解决的各种政事问题,而关东正面面临大谷,除去关东的特产非常稀罕之外,它的地理优势也非常明显,关东许知州接受了他的意见后,仅在两个月的短期之内,关东与大谷之间的官路打开,中原的两家镖局在关西落坐,大谷的新知州带着大谷的那几个首先向大易投诚的富商,前来买入关东特产的红木和铜石……

狄禹祥回来后,跟萧玉珠坦言道,他都有些羡慕许知州,他落坐关东,简直就是坐在了金窝银窝里,当这个知州一年到头不用削尖脑袋去做


状态提示:第139章--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