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工业化,很多人都会想到烟囱林立,钢花四溅的工厂,要不就是穿着白大褂,各种精密加工设备排成排,进出车间都需要消毒。要不就是一群穿着红马甲的人在大厅里高声……呃,这个貌似是工业化的副产品。
这个是对了,但是不完全,可以说,这是工业的一部分,并不是完整的工业化。
工业化是用工业的手段解决人类得到生产生活资料的一种手段,其根本的特征就是分工,协作,通过上下产业链条连极高的生产财富。
这里的财富不是钱,而是指人类进行生产生活活动的物质资料。亚当·斯密曾经很明确的说过——“货币不是财富”。
如果一个农民,自己靠老天爷的雨水,靠自家人和牲畜的农家肥,然后自己留种子种植,收割,然后自家人吃,或者拿出去换鸡蛋或者小鸡崽子,那么他还处于自然经济中,跟工业化不沾边。
但是他如果从种子站买种子,然后用喷灌或滴灌的手段进行灌溉,然后使用化肥,铺塑料地膜,然后机械化收割,然后将这些粮食作为商品出售出去。那么,虽然他依旧是农民,但是我们可以说,其实他应该是个农业工人了,因为他在用工业化的手段来获取粮食,成为了工业链条上的一份子。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输出工业化的历史是非常早的。当然,中粮屯田非洲,也是一种输出工业化,只不过它被隐藏在联合国粮食开发计划署的《世界粮食安全计划(南南合作)》之下,并且因为最终产品是粮食,而被人不自觉的忽略了。
这个过程是必须的,甚至是至关重要的。萧明泽在给刘继鹏的一份报告中着重提到这个问题。全世界有接近9亿的人没有粮食保障,而且这个人数有很大一部分处于非洲。从帝国看待殖民地的角度看,这个连吃饱都成问题的地方,是没有倾销商品的价值的。
但是从中国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因为中国正是从一个贫困的国度变成全球最大的市场的。而这个例子也让中国很清楚一件事情,那就是财富这个东西,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市场份额也没有饱和这一说。关键是,你如何增强你想要占领的市场的购买力。
购买力的增强意味着物资的消耗,物资的消耗等同于资源的消耗。如果是以前,就算是中国,也会好好的思考一下,将全第三世界国家的人口全部提高到中国这个购买力上来,地球母亲会怎么惩罚自己这些不知天高地的孩子们。
燧人氏的光芒一脚踹开了这个大门,我们可以自豪的说,地球妈妈,孩子长大了。我们的未来,在万丈苍天之上!
当能源趋向于无限的时候,任何问题,也就成了不是问题。比如说现在正在渤海边上隆隆作响的那个东西,正在源源不不断的向西部缺水地区补水。这个计划在可控核聚变之前是要被人当成傻瓜的,但是现在却有n多缺水国家开始眼巴巴的看着这个东西,希望自己国家也能来上一套,或者几个国家共用一套。
再说水另外的一个东西——电力,这个人造能源在人类现在的生活中所占有的位置怎么拔高都不为过,可以说,人类的生活处处离不开电。但是iea统计,2030年全球无电人数仍然有13亿,差不多是中国进入21世纪时的人口总数。不过现在iea已经将东南亚国家的2亿人去掉了,因为东帝汶的聚变电站已经并网,而东南亚各国手里捏了大把的人民币或者出口货物,电有的是。两亿人将用上电,那么电器产品的消费也将成为一种预期。世界各国的电器厂商都在摩拳擦掌。也许玩不过中国的那些白电变态们,但是有个几百万上千万的用户,也可以做梦笑醒了。
因此,对核聚变顶礼膜拜最多的就是全球的电器厂商们。
相反的,对核聚变恨之入骨的恐怕就是油井的所有人们。
从大部分中国人的角度看,这是荒谬的。原油就算退出了发电市场,也依然是世界第一重要的燃料,也是工业的血液。而且仅仅是把原油从沙漠下或者海底提上来算什么,为什么不深加工呢?合成乙烯也许困难,但是为什么不初步提炼呢?不会为什么不去学呢?
归根到底,他们还是没有工业化。也许他们用着最先进的采油设备,拥有很高的gdp,但是,他们依然是靠天吃饭,只不过,锄头换成了磕头机。
而另一个阻力,则来自于世界的流通货币——美元。
美元现在的本质上是一种军票,靠着美国人强大的海上力量,向全球收取铸币税的一种工具。当然在20世纪还不是这样的,那个时候美元代表的是美国可以向全球提供的工业制成品。而现在,美元仅仅代表着洛克希德·马丁,诺斯罗普·格鲁曼,通用动力等防务提供商的军火,也代表着孟山都的粮食。而且,这些公司的商品和美元的发行量相比,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等级。
金融业,或者说债券投机和金融衍生品已经成为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毒品,想戒都戒不掉。
现在,铺展在中国人面前的,有两条路。
一条,代替美国,垄断可控核聚变技术,凭借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让人民币取代美元,成为在全球流通的第二个军票。而且,由于可控核聚变的能源,这种军票将流通很长很长的时间。
但是这条道路是走不通的。代替美国谈何容易,更重要的是,不同于美国人对于航洋的垄断,可控核聚变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