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帝国风云>第一百二十八章 走向战争

中国对俄开展在即,美国也加快了参战的步伐。

五月十七日,罗斯福在白宫与到访的英国外交大臣签署了一份极为重要的协议,即美国将出动战舰,为跨大西洋航行的船队提供前半段护航,即在到达北大西洋中线之后,再由英国皇家海军的护航战舰接替。

当时,就有人提到,这份协议将把美国拖入战争。

消息公布之后,部分美国国会议员提出质疑,认为在不经国会准许的情况下,总统无权做出如此重大的决定。

随后,美国国会就“护航协议”进行了长达四天的辩论。

五月二十二日,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就“护航协议”进行投票表决。在参议院,该协议获得了六十七名议员支持。在众议院,投票进行了两轮,第一轮因为有四名议员没有投票,协议被否决。在罗斯福驳回了众议院的决议之后,进行了第二轮投票表决,最终仅以一票的微弱优势获得通过。

这一票,直接决定了美国的命运。

后来,很多人都认为,投下赞成票的众议院议员必须为美国参战负责。要知道,按照美国的法律,总统可以三次驳回国会的表决结果,要国会重新投票,而在第三次之后,国会的表决结果就将产生法律效力。也就是说,只要众议院三次否决了“护航协议”,那么罗斯福与英国外交大臣签署的协议就无法生效。

五月二十八日,美国海军的第一支护航舰队成立。

三天后,这支护航舰队离开了诺福克海军基地,与前往英国的船队会合,一同踏上了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程。

大概是担心美国参战造成的恶劣影响,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没有袭击这支船队。

八天后,这支由三十二艘货轮组成的船队到达北大西洋中线,美国护航舰队也与前来的英国护航舰队完成了交接工作。最终,该船队安全抵达英国港口,为处于困境中的英国送来了急需的粮食、药品、燃油与军火。

虽然对英国来说,三十二艘商船运送的大约五十万吨物资只是杯水车薪,但是至少让英国民众看到了希望。

要知道,打到这个时候,英国已经是千疮百孔了。

在中国生产的重型轰炸机交付给德意志第二帝国空军之前,对英国威胁最大的不是从空中飞来的轰炸机群,而是在北大西洋上活动的潜艇,特别是那些能够深入北大西洋活动两个月之久的远洋潜艇。

有趣的是,帝国海军的潜艇部队也是在大战期间发展起来的。

大战爆发前,帝国海军与其他国家的海军一样,把重点放在了主力舰上,随后又开始建造舰队航母。大概是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特别是通过舰队决战夺得制海权,帝国海军一直不太重视潜艇。虽然在大战爆发前,帝国海军已经设计建造了sān_jí远洋潜艇,有十多家造船厂具备建造潜艇的能力,但是在大战爆发的时候,帝国海军总共只有二十六艘远洋潜艇与不到一百艘近海潜艇。

从某种意义上讲,法国迅速战败,成就了帝国海军潜艇部队。

在法国战败之前,受出海口限制,帝国海军只有为数不多的远洋潜艇能够离开北海,深入北大西洋执行破交任务。法国战败之后,帝国海军获得了像瑟堡这样的、法国大西洋沿岸地区的港口。如此一来,那些原本航程不够远的近海潜艇也能利用法国的港口,前往北大西洋作战了。

到一九四零年底,帝国海军已经把百分之八十的潜艇部署到法国的港口里面。

对英国来说,这绝对是一场灾难。

要知道,英国最好的港口都面向欧洲大陆,特别是在英格兰南部地区,比如英国皇家海军的母港朴茨茅斯。

从一九四零年十月底开始,英国的货物进口量就急剧降低。

更重要的是,商船的巨大损失,已经超过了英国的造船能力。仅在一九四一年的前三个月里,英国损失的商船总载重量达到了三百六十万吨,而英国的造船厂在此期间只建造了二百四十万吨,缺口高达一百二十万吨。如果不是美国加大了商船建造量,而且以非军事船只的方式出售给英国,英国的海运将在一九四一年六月底之前瘫痪,到时候将没有一艘悬挂英国国旗的船只在北大西洋上航行。

潜艇部队表现卓著,帝国海军也加大了对潜艇的投入。

从一九四零年十二月开始,帝国海军的造船厂就在疯狂建造潜艇,在一九四一年三月份达到了每月交付十四艘的建造速度,而当时帝国海军每月损失的潜艇不到四艘,即潜艇总量开始以每月十艘以上的速度增长。

一九四一年初,一个关键人物登上了历史舞台。

这就是被德皇威廉二世(同时也是帝国海军总司令)任命为潜艇部队司令官的邓尼茨海军中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邓尼茨就是帝国海军的一名潜艇艇长。

战后,邓尼茨曾经退役过一次,在一九三一年重新服役,此后在海军少校的位置上干了足足六年,直到一九三七年才晋升为海军中校,并且在战前晋升为海军少校,负责帝国海军的远洋潜艇分队。

因为表现卓著,邓尼茨深得德皇赏识,直接由上校提拔为海军中将。

当然,如果以服役年限计算,邓尼茨也该晋升为中将了。

这些都是其次的,邓尼茨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改变了潜艇战术,放弃了以往让潜艇单打独斗的打法。

帝国海军潜艇部队


状态提示:第一百二十八章 走向战争--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