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帝国风云>第五百八十六章 服软

让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战后成为欧洲与西方世界的霸主,是中国能够做出的最大让步,也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底线。

有趣的是,在这个问题上,德军将领的观点比较一致。不管是雷德尔所代表的帝国海军将领,还是曼斯坦因所代表的陆军将领,或者是里希特霍芬所代表的空军将领,都认为德意志第二帝国没有称霸世界的能力,更没有与中国直接对抗的资本,因此通过承认中国的世界霸主地位,换取欧洲霸主地位,成为西方世界的头号强国,是相当理智的选择,也是唯一的选择。

问题是,德皇威廉二世却不这么认为。

在这位好高骛远的德皇眼里,德意志第二帝国理应成为世界霸主,而且是唯一的世界霸主,中国只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一个附属国家,是替德意志第二帝国控制东方文明、实现在东方世界霸权统治地位的工具。

显然,德皇的观点对改善中德关系毫无帮助。

要知道,决定两个国家关系的,不是看历史上的主仆地位,而是看现实中的实力。

不可否认,历史上,中国曾经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学生,即便说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仆从国也不过分。更加不能否认的是,如果没有德意志第二帝国提供的巨大帮助,中国不但不可能成为发达的工业国,甚至无法摆脱西方列强的奴役。正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援助,让中国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

问题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给予中国的援助并不是无偿的,也并非没有从中获得好处。

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就以参战国的身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且在参战之前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比如牵制住了日本,而且让英国在远东地区不得不保留一支足够强大的军队。事实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中国的劳工就帮助德意志第二帝国完成了许多战略工程,包括拓宽基尔运河。要知道,这条运河在战争期间有无与伦比的意义,为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战胜英国皇家海军,夺得北海与北大西洋制海权,最终击败英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由此可见,德意志第二帝国并不是在无条件的帮助中国。

当然,真正的关键,依然是中德两国的现实情况。

中国在这场战争中越打越强,而德意志第二帝国则在走下破路,因此德意志第二帝国称霸世界的基础条件已经不存在了。

事实上,这个问题在美英关系中就体现了出来。

在历史上,美国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后来在得到了法国等国家的帮助之后,才打赢了独立战争,成为北美大陆上的强国。在此之后,美国经历了多场战争,包括被称为“第二次独立战争”的美英战争,以及影响更加深远的美墨战争,象征着美国成为世界级强国的美西战争等等,美国才逐步发展强大。只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仍然是世界上唯一的全球霸主,而且美英关系并不见得有多么友好。根据后来披露的资料,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国能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采取正确的对美政策,特别是在经济上更加依赖美国,那么美国就有可能成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盟友。当然,大战中的实际情况,让德意志第二帝国根本无法倚重美国,也就不可避免的让美国成为了英国的盟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正是美国出面,英国才保住了强国的地位,避免了彻底战败的结局。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美英关系出现反转,美国成了主导国,英国成了仆从国。关键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国力、影响力与军事实力都超过了英国。

显然,这也正是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基本关系。

在这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中国也将在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政治影响力、乃至科学技术上超越德意志第二帝国。

显然,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关系也将因此发生反转。

只有认清这一点,才能正确处理中德关系。

可惜的是,德皇威廉二世根本就没有认清这一点。在他的印象中,中国依然是那个落后贫穷的国家。

也正是如此,德皇成了修复中德关系的主要障碍。

军事层面上的谈判进行得比较顺利,毕竟军人更加现实。当然,主要原因是,德军上下都渴望得到真正的和平。

虽然在这场战争中,德军表现得极为英勇,但是巨大的损失,让德军的高级将领非常清楚的认识到,战争已经彻底讨空了帝国的根基,仅修复战争创伤都需要几十年,而一场类似的战争,就能让帝国崩塌。

也就是说,帝**队上下有种普遍认识,帝国需要休养生息。

显然,这就需要和平,长久的和平。

当时,在一次帝**队高级将领会议上,雷德尔、曼斯坦因与里希特霍芬都提出,至少需要五十年的休养,德意志第二帝国才有能力跟中国争夺世界霸权,而在这五十年里,最重要的就是和平。

更重要的是,三位元帅都知道,没有五十年的和平,帝国将输掉下一场战争。

当时,雷德尔还明确提出,如果只有二十年的和平,那么在下一场大战中,帝国将在三年内输掉战争。原因很简单,二十年内,帝国不可能打造出一支足够强大的海军,也就会丢掉制海权,从而输掉战争。

虽然曼斯坦因没有这么悲观,但是他也知道,二十年的和平远远不够。

当然,里希特霍芬也知道,二十年


状态提示:第五百八十六章 服软--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