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觉得本站不错请分享给您的朋友:..
随着天气愈发寒冷,各地的大型工程陆续停工,以待来年。在工地上辛勤劳作了数月的人们,携家带口地返回家园,比起离去时的凄惶无助,现在他们已没有了从前的愁容,取而代之的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安稳,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虽然以工代赈并不意味着取消了明年的徭役,但一家人的生计得以维持,只要明年不再遭遇大的天灾**,总是能吃饱饭的。谁不愿意侍弄属于自己的田地呢?也许他们尚不清楚“耕者有其田”意味着什么,但对于刘琮来说,这关乎统治基础的稳定,他可不想整天面对内部揭竿而起的饥民。
在这个时代越久,刘琮便越发清醒的认识到,那些金戈铁马血色浪漫,那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固然是这个时代鲜明的特点,但若是忘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看不清天下大势的话,就很容易迷失在这些特点中而不能自拔。
原本历史中,“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天下在诸侯割据,群雄逐鹿之后,必然会有大地主兼并小地主,大诸侯鲸吞小诸侯。或者是一个强势政权统一中国,或者是几个均势政权局部性统一,最终达到全国统一。原有的历史中三国就是后一种发展轨迹。而自己所做的,便是努力向前一种方式靠拢。
如今江东已平孙氏虽未灭族,却基本上销声匿迹。原来的东吴自然不会再有,而蜀汉看来也很难出现。不过刘琮并没有狂妄的认为以自己目前的实力,便能够轻松击败曹、刘以及其他各路诸侯。前途是光明地,道路是曲折的,自己面前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要达到最终的目标,还有许多路要走。
即便现在从表面上看来,荆、扬、交三州还算比较稳定,但刘琮知道矛盾只是暂时被压制,而非永久消除,当然他也不会天真的认为能够永远消除矛盾。就眼下来看,其实自己和曹操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原本的历史上曹魏虽然成功代汉最终却有被司马氏所终结,其根源在刘琮看来,就是没有很好的解决其内部矛盾。
在曹操而言,其背后的阶层既有世家大族,也有小型豪强和寒士以及平民,甚至可以把皇室也归入其中。曹操集团中的世家大族是以荀彧、荀攸叔侄为代表的颍川文士门阀,而小型豪强的代表人物则有许褚、李典等人。至于寒士代表则非郭嘉莫属。再加上汉室和平民,可以说曹操集团囊括了这个时代中的各个阶层,他们的政治诉求自然是不一致的,而他们的政治力量,同样各不相同。所以彼此之间的争斗和博弈,最终影响的是历史格局的走向。
那么刘琮自己呢?除了没有代表皇权的汉室天子之外,与曹操也面临着相同的问题。而且曹操集团中,颍川文士门阀并没有掌握军权,甚至鲜少有直接掌军者。但刘琮这里却有文聘、黄射等人直接领兵,虽然以荆州军目前的军制而言可以保证军队的控制权,始终掌握在刘琮手里,但名义上的统帅和直接领兵的将军,对于军队来说毕竟有所区别。这便是刘琮一直努力推行在军中设置宣政郎并不断扩大他们的权限的根本原因。
要想解决这种因政治诉求不同而产生的矛盾,首先必须了解各个阶层的诉求到底是什么?或者更直白的说,他们要的是什么?
世家门阀要的是家族延续的基础上,继续保持政治经济上的垄断地位。为此他们必然会选择代言人依附,而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世家门阀都做了同样的事情: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押对宝,则家族兴旺发达,押错了那结局必然是被边缘化,甚至很可能有灭族之祸。然而除此之外,世家门阀还有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是诉求,前者可以说是政治上的,而这一点则是经济上的。
他们所需要的是一个弱中央,或者说弱皇室。因为世家大族的经济基础,是“占山护泽”,是兼并大量土地而经营的庄园经济。他们兼并的对象,是自耕农,而自耕农又是中央皇室的经济基础,政府的赋税和兵役都需要自耕农来承担,这就使得世家大族的庄园经济,跟政府的经济收入,完全是互相冲突此消彼长,说得不好听点,世家大族是喝着皇室的血壮大的。所以在原本的历史上,当曹魏开始打击豪强加强中央集权的时候,门阀大族全都倒向司马氏。
这种对政治经济垄断地位的贪欲,决定了世家大族与其选择的“主公”之间,既有合作的前提又必然包含深刻的矛盾。尤其是对于刘琮和曹操来说,中央集权的法家思维注定了与儒家分权共治的斗争。忠诚和背叛,有时候并不与个人品行有关,想想曹操自起兵以来历经过多少次背叛,刘琮都为其感到无奈。
刘琮为何力主推行以自耕农为主体的小农经济?这便是主要原因,然而他又清醒的认识到,当下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还离不开世家大族的支持,所以一直在努力的维系两者之间的平衡,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做适当的妥协来维持这种平衡,保证内部的稳定。
那么小型豪强呢?在刘琮集团的内部,他们的实力也很不小,不过小型豪强更具有地方性,不像世家门阀是大官僚与大家族的结合,对权力要求不高,诉求更务实,希望有“明君”能够保境安民,让自己的家族不被黄巾之类的流寇侵袭,能稳定的当土财主。江东的南渡北士集团中,这样的小型豪强构成了其中的主力,甚至也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