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科幻未来>革兴大宋>第91章 龙龟战船

求收藏、求评价!!!

——————————————————————

科技的发展有时候是具有共性的,就像古代东西方并没有交流的机会,但都发明了船只一样。

这都是环境和需求促使人类在一步步前进,历史上华夏民族更加注重陆地的争夺,三国仅有的几次算不上海战的水战,也就赤壁之战勉强有点规模,结果也是虎头蛇尾,还没开打便被人家一把火烧了个精光。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大家更不看重战船。整个宋朝的战船算上顶尖的,好比王彦恢所制“飞虎战舰”,也不过是多了几个拍杆而已,充其量比谁先把对方的船拍烂罢了,真的没啥技术在里面。

以前是没有需求也没人要求,但现在赵祯人为的给他们增加了要求,但又因为思维的局限性,他们不能设计出赵祯心目中的战船,而这个本来该四百多年后出现在朝鲜的龟船,却慢慢在他们东拼西凑下给拼了出来。

这件事看起来不可思议,其实还是有迹可循的。

龟船是李舜臣在1591年,升任全罗左道水军节度使的时候设计的,并在1592年四月建造完成。

他之所以要造这个龟船,那是有历史背景的,换句话说是被逼的。当然不是他们的皇帝逼他,而是那个人见人见人厌的倭国搞的事。

因为在此之前,当时的朝鲜就觉察到了倭国侵略的意图,而此时的朝鲜处于李氏王朝时期,国内长期和平,武备松弛,“人不知兵二百余年”。而朝堂上又党争不断,互相倾轧,政治日趋腐败。李舜臣也正是在这种危难之时被临危受命。

他被授予水军节度使,作为防御侵略的第一道防线,但自己手中的战船根本不堪重用,没办法,只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然而,朝鲜就一个特产——穷,要啥啥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不能指望李舜臣整出啥高大上的玩意,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

条件有限,李舜臣绞尽脑汁,终于设计出了一款相对来说比较牢固,又灵活轻便,而且攻击力也还说得过去的战船,没错,就是朝鲜建造的、世界上最早的装甲战船。因其形体似龟,故称龟船。

龟船上起装甲作用的是坚厚的大盖板。盖板上有十字路可以通行。十字路以外的地方,密布刀锥,使敌人难于攀登。船内燃烧硫磺焰硝,产生烟气,经龙头形船头放出,即成烟幕。左右船舷各有二十个左右的射击口,十余条橹,若干个出入口。整个船舱被分成若干份,分别作为指挥、武器库以及军官士兵休息室。前后左右还配有数门大炮。船员约有百余名。

龟船主要战法,便是冲击敌方舰队,使之混乱,以利于后续战船的进攻,所以才有龟壳一样的防御设计。

当然了,王绅理等人设计的战船的龟壳是考虑到皇帝的安全才这样设计的,他们也不像朝鲜那么扣扣嗖嗖的,整个设计要霸气得多,配置士兵近千人,并且还分为江河和海洋两种规格。两种规格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排水量的大小和船底的结构方面,大小上的差异起码在一倍以上,按照赵祯一贯追求高大上的习惯,王绅理等人在设计时,大是一个很重要的参考因素。

而船底的结构则是听了那些造船匠人的意见,内河用平底的更实用,海洋则要选择尖底才更稳定。至于水密舱这种简单而又实用的设计,肯定是不会被落下的。

当然了,他们设计出这玩意,赵祯能不能看上还得另说了。

木船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受龙骨的限制,在钢铁被利用前,想要造大船就得找到合适的木料做龙骨。但因为赵祯的到来,宋朝的钢铁工艺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不管是产量还是质量都大幅提升。王绅理等人也是基于这个原因才想到用钢铁来做龙骨和主要部分的框架,作为动力核心的那些齿轮更是离不开钢铁,没有这些基础材料,别人就是想仿制也只有干瞪眼。

最终经过修正,宋朝水军内河型战船终于出炉了,整体形状跟龟船比较接近,大小也差不多。考虑到主要的两条内河——黄河和长江,水深和宽度,这一批战舰都比较小,长大约30米,首尾宽约5米,中部宽约8米,满载士兵百余人。

王绅理等人觉得现在能够碰到敌人的远程攻击不外乎弓箭和投石,为了最大程度减轻船只重量,就只在支架部位和顶部蒙上了一层铁皮,主体仍是木料。

第一批战舰经过赵祯同意后,也在京城边上那些收购组合的皇家水军船场里面开工建造了。

值得一提的是,曾公亮和丁度两人充分利用了赵祯那“凶猛”的指示,把战船武装到了牙齿上。他们在每膄战船上面配置了六门“神勇无敌轰天炮”——这是曾公亮的叫法,不过赵祯还是习惯叫它弩炮。

这“神勇无敌轰天炮”可算是曾公亮的得意之作,赵祯并没有指点他,而是他自己在观看手雷试验后突发灵感。

“既然手雷扔出去威力这么猛,干嘛不给它扔远一点呢?”带着这个疑问,曾公亮和丁度开始了自己的探索之路。他们最先想到的就是现成的投石器,反正这玩意就是拿来扔石块,扔这个只有半把斤重的手雷完全不是个事。

你以为这样他们就满足了么?

没有,他们觉得用投石器扔手雷完全是大材小用,不能够体现它的价值。于是乎,他们两人特地弄了个大的手雷,足足十斤重,以现有的大型投石器也堪堪扔了不到五百


状态提示:第91章 龙龟战船--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