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铁”是意大利文“latte”的译音,拿铁咖啡(coffeelatte)是花式咖啡的一种。咖啡与牛奶交融的极至之作,意式拿铁咖啡纯为牛奶加咖啡,美式拿铁则将牛奶替换成奶泡,本地的拿铁多为此种。
“拿铁”的由来那句著名的“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是一位音乐家在维也纳说出来的。维也纳的空拿铁咖啡(5张)气里,永远都飘荡着音乐和拿铁(latte)咖啡的味道。第一个把牛奶加入咖啡中的,就是维也纳人柯奇斯基,他也是在维也纳开出第一家咖啡馆的人。
这是1683年的故事了。这一年,土耳其大军第二次进攻维也纳。当时的维也纳皇帝奥博德一世与波兰国王奥古斯都二世订有攻守同盟,波兰人只要得知这一消息,增援拿铁咖啡大军就会迅速赶到。但问题是,谁来突破土耳其人的重围去给波兰人送信呢?曾经在土耳其游历的维也纳人柯奇斯基自告奋勇,以流利的土耳其话骗过围城的土耳其军队,跨越多瑙河,搬来了波兰军队。奥斯曼帝国的军队虽然骁勇善战,在波兰大军和维也纳大军的夹击下,还是仓皇退却了,走时在城外丢下了大批军需物资,其中就有500袋咖啡豆——穆斯林世界控制了几个世纪不肯外流的咖啡豆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到了维也纳人手上。但是维也纳人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只有柯奇斯基知道这是一种神奇的饮料。于是他请求把这500袋咖啡豆作为突围求救的奖赏,并利用这些战利品开设了维也纳首家咖啡馆——蓝瓶子。开始的时候,咖啡馆的生意并不好。原因是基督教世界的人不像穆斯林那样,喜欢连咖啡渣一起喝下去;另外,他们也不太适应这种浓黑焦苦的饮料。于是聪明的柯奇斯基改变了配方,过滤掉咖啡渣并加入大量牛奶——这就是如今咖啡馆里常见的“拿铁”咖啡的原创版本。
一杯地道的拿铁咖啡,配制的比例是牛奶占70、奶沫20、咖啡10。虽然咖啡的成分最少,但却决定了它叫咖啡。这里有条重要寓意:少数不一定服从多数,少数在特定的环境中往往成为主角。很多人都喜欢喝拿铁咖啡,他们的性格似乎与拿铁咖啡有几分相像。有人说,拿铁性格代表了一种时尚。不过拿铁性格更像道教里所说的那样讲求内心与外界的融合,非常符合中国的传统人格。具有拿铁性格的人不像小资那样追求别人的赏识,追求刻意。他们比较随意,是那种将传统和前卫融为一体的都市一族,他们有先锋的一面,比如说要过自己喜欢的生活,不被他人所左右,同时他们也不排斥传统。那些具有拿铁性格的人的生活也有着它特定的物质符号。或许,他们生活在郊外或小镇上,住成排的别墅,不住孤立的别墅也不住喧闹的社区;他们没有跑车,但会有辆家用的吉普;他们喜欢棉麻制品,选择格子衬衫和t恤,方便快捷,而且在正式场合上也可以穿;他们吃风味小菜,从不去喝那些令他们难以理解的红酒,而只喝自家酿造的酒;他们的喜悦不在明天和别人那里,星期几就是星期几,自己就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