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玄幻奇幻>古城疑案三>第五章 严建华电话来了

“没有,老爷子一个月前刚住过医院,他的心脏不好,我们以为是他的心脏病又犯了。”

“魏在寅犯病时是什么样子呢?”

“心里面难受,呼吸困难,脸色蜡黄,满头大汗。蜷曲着身体。样子十分吓人。”

如果魏在寅是因为心脏病发作而死亡的话,那就更不应该是直挺挺地躺在床上。

“魏在寅房间里面的东西,有没有人动过呢?”

“这两天,家里人都忙着葬礼的事情,谁也没有在意那些细枝末节的事情。肯定有人动过,我们把老爷子的尸体挪到灵堂的时候,卧室里面的东西肯定有人动过。大家七手八脚,当时,有很多人。”

在等待严建华电话的过程中,欧阳平一行还对魏在寅的房间进行了勘查。勘查可能会一无所获,但欧阳平和郭老还是要对魏在寅的卧室进行认真仔细的勘查——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欧阳平一行走到第三进东厢房的时候,柳文彬和段所长的一个手下小肖正纹丝不动地站在东厢房的门外——是刘大羽安排他们在这里的。

第三进除了住着魏在寅之外,还有另外两户外姓人家,这两户人家住在魏在寅房间的正对面——638号和639号。638号在南厢房,639号在北厢房。魏在寅的东厢房,其实是南北两个厢房。当年,魏在寅为了保住北厢房免遭房管所收缴,他赶走了房客,把停放杂物间的棺材放进了北厢房,并将南北厢房中间的隔墙拆除才得以过关,房管所派来考察魏家住房情况的工作人员被黑漆漆的棺材吓得慌了神,才勉强认可了魏在寅一个人住在两间厢房里面。老祖宗攒下的房产很不容易,魏在寅确实舍不得,能保一间是一间吧!,

笔者有必要对魏家大院做一点简单的介绍,魏家大院一共有三进房子,本来应该是四进。第一进是当街一排房子,无产阶级那个文化那个大革命的时候,当街一排房子上缴给了房管所。至于为什么要把私有房产交上缴给房管所?房管所接受魏家的房子,在政策上有哪些能站得住脚说的理由,谁也说不清楚,我们都知道,那是一个是非颠倒、黑白混淆、非常混乱的年代,很多事情都很难说清楚。后来,房管所把第一排房子改造成了门面房——目的是抹去房子原来的模样。除了第一排临街的房子之外,第一进两间西厢房和第三进两间西厢房也一并上缴给了房管所,如果不是魏家人口众多,恐怕还要上交更多的房子呢。笔者在前面说魏家基本上保证了魏家大院的完整性,就是这个意思。在上交房子之前,第一进和第三进两间西厢房和第一排临街的房子是租给别人住——或者做生意的,当时的说法(没有政策,也只能是说法)好像是,除了自己居住的房子之外,其余房子都要上交。在沈举人巷,还有一个姓唐的人家,夫妻俩育有一儿一女,唐家也有三进房子,唐家人住在第三进,第一进和第二进出租给别人住,最后的结果是,房管所收走了第一进和第二进房。

对那段历史不了解的人也许会问,自己的私有财产为什么要上交呢?凭什么呀!不上交不行啊!你有这么多的私产,你就属于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那个文化那个大革命“革”的不就是资产阶级的命吗,公私合营,这,大家都应该知道吧!连私营企业,都把你收了,几间、十几间房子,那还不是小菜一碟啊!你不上交吗?行啊!但很快就会有造反派和红卫兵找上门来,批斗你,让人戴高帽、挂牌子、游大街。小老百姓,那受的了这种折腾和屈辱呢?祖宗哎,上交就上交吧!

祖祖辈辈都本本分分、平平静静地生活,谁见到过这种阵势呢?别说小老百姓了,就连那些高级知识分子,甚至高级干部,不是被打成臭老九,就是被打成走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戴高帽,挂牌子,游大街,要不然,怎么会有夫妻反目,父子母子脱离关系,地富反坏右的子女不能当兵、不能考大学的事情发生呢?我们都知道,尊严和房子,那个重要?当然是尊严了,为了尊严,只能舍弃房子。那时候和现在不一样,房子不值多少钱,要是放到现在,单凭几间房子就可确保一辈子吃喝不愁了,要不然,现在怎么会出台《物权法》呢?现在不可能再发生那种随意收缴别人私有房产的事情了,因为私有财产已经受到法律的保护。

魏家大院里面住着四个外姓人家,这,欧阳平没有想到,魏家人口众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复杂而微妙,如果魏在寅果真死于他杀的话,原因一定非常诡异。那么,和魏家人同住一院的这四户外姓人家肯定知道一些情况,报案人也极有可能是他们中的某一个人,所以,同志们一定要找这四户人家了解情况。当然,现在找四户人家了解情况肯定是不合适的,魏家大院聚集了很多人,即使四户人家知道些什么,在魏家人的眼皮子底下,他们也不会以实相告。

大概是想回避警方的调查,两户人家的门上都挂着一把锁。门牌号是沈举人巷638号和639号。

“柳文彬,638号和639号的房门一直是锁着吗?”欧阳平问。

“我们来的时候,一个男人从638号里面走出来,刚想和他说几句话,他突然锁门到中院去了。我看他的神情有些奇怪。”柳文彬道,“他见了我们就像老鼠见了猫似的。”

“这样吧!我把居委会主任喊来,请居委会主任出面请这四户人家的户主到居委会——


状态提示:第五章 严建华电话来了--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