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穿越重生>南唐天下>第四十三章 史上名战

第四十三章史上名战

在清朝,太平天国动乱中,敌军追到,看不见一个太平军,正在诧异徘徊,疑神疑鬼的时候,太平军一声号令,忽地一面大旗扬起,千旗齐起,万人几千人风涌潮奔,呼声雷吼,转面急趋,向敌猛扑,转胜为败。太平军曾在长沙、南昌、武昌等地屡用这一个阵法大败清军。而个人认为,这一战阵也特别适合冷热兵器交杂的时代进行正面作战。因为伏地可以减少正面投影,减少敌人远程火器的杀伤。

太平天国用兵运用这些阵法,在当时的条件下,曾经发挥了它巨大作用。太平天国几乎覆灭清朝统治,确实有独到之处。各种阵型前无古者,而且特别适合当时的军事技术条件,可见太平天国之所以有那么大的气候,其中必有能人所在。

古代军阵的指挥大都使用金鼓、旗帜、号炮、号角、传令兵构成。旗帜个人认为古代军旗分为四种:大旆、号旗、将领之认军旗、供辨识的旗帜以及其他。

大旆,又叫旄旆。旄音毛,指用牦牛尾巴做装饰的旗子,也可以泛称用动物皮毛、羽毛装饰的贵重旗帜。旆音佩,指尾端有尖角的旗帜,以燕尾状居多。这种旗帜往往由作战一方的身份高贵的全军统帅才会拥有,统帅作战时,往往建大旆与身旁。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在评书里旧小说里,往往会发现有不少根据有没有建大旆而判断其主帅是否在阵中,而这个大旆,也往往是敌军集中进攻的目标,往往全军将士总是关注与大旆在哪里。大旆是否存在,甚至会影响战斗的胜负。

将领认军旗:?我国与西方公民社会不同,军队缺乏军团荣誉感,士兵大都作为将领的附属而存在。大都没有军团旗,但是有绣有将领姓的旗帜来作为部队辨识。如果主将的身份不够高贵,也可能用帅旗或者认军旗代替大旆。

号旗,就是信号旗,是用来指示传递命令的。

辨识军旗,是用来辨识敌我双方的。这种旗帜往往最多!

除了旗帜在作战中,往往以金鼓、号炮、号角等可以发出巨大声响的器物指挥三军。

“闻鼓而进,鸣金而退”,就是说击鼓声进攻的信号,敲锣是退兵的信号等等。

战阵是士兵士气的源泉,尤其是对于单兵作战能力弱于对手的一方来说,更需要重视保持阵型。只有保持阵型,才可发挥出集团作战的威力。这一点上,我国古代要比西方认识的明确的多。

古代战争和现代战争一样,最大的伤亡和战果不是在有组织的对抗中,而是在破坏了敌军有组织的战斗之后。而阵则是组织作战的外部表现形式。也就是说,破坏了阵型之后才是屠杀的开始。

所以说,当实力相差不大,双方互相对峙的情形下,战斗双方往往想法设法破坏敌方的阵型的稳定性。

比如派遣少量骑兵,不断反复的冲击,防止敌人布阵,比如春秋时期,楚国与晋国进行的一次交锋中,楚军就逼营布阵,防止晋军成阵。而晋军填平灶坑水井,撤掉营帐,最后撤掉栅栏成阵。

而布阵过程中,往往派遣弓箭手占领控制一定地幅,使用远程攻击武器控制大片地域,用句旧小说或者评书中的话来说就是“射住阵脚”,防止敌人冲阵。

在破阵时,或派遣强悍勇士为先导,破入阵中而大军随后进行强行突破(锥形阵比较合适啊),而成语中所说陷阵之士,就是指此。

或引诱敌军进入复杂地形,或迂回攻击薄弱部位,?这里我们就可以说说古代将领担挑和冲锋的问题,有许多人对评书和旧小说里大量将领单条的场面感到怀疑。古代将领担挑或者将领带头冲锋是确实存在的。最早的记载应该发生在春秋时时期,而在某些时期,由于军队缺乏基层,组织素质低劣,装备薄弱,某些装备精良的武艺高超的将领,就成了一支军队的核心,他的生死存亡决定着这支军队的成败。

比如说三国初期。将领单挑,或者百万军中纵横驰骋的例子比比皆是,这就是由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之后,耗费了大量的精锐军队。各个军阀组织的军队缺乏基层组织、缺乏训练、士气低落,一旦遇到不可测的情况,比如袭营、中伏、断粮、火攻,则很容易崩溃。

三国时期发生过数次这样以少胜多的情况就是因为此。以少数精锐善战之军击败多数缺乏训练与整合的军队,比如说,官渡之战,因为缺粮,而袁绍军崩溃;赤壁之战,因为火攻,八十万曹军覆灭;彝陵之战,因为火攻,击败刘备川蜀大军。

但是,随着三国鼎立形成,各国均对军队加以整编训练,这时候,就以军队的集团作战为主了,很少在出现一些将领单挑的局面了,各国领军将领也由原来的注重个人武力向着注重将领领军与谋略能力转化,比如说诸葛亮、司马懿、陆逊、姜维、邓艾等?所以说,在这种缺乏基层组织的情况下,将领单挑是很正常的。

前面所列举的阵型都是我国古代典型或者记述比较详细的战阵,但是我国古代战阵发展变化极为繁杂,以上所列举的不过是挂一漏万罢了。比如,春秋战国车徒混合战阵、郑国偃月阵、魏舒方阵、吴国步兵大阵、秦代军阵、韩信五军阵、唐军阵、火器阵、武钢车阵、等等都没有详细说明。

而车阵、骑兵战阵、水上作战阵型等等也没有提到?一字长蛇阵,二龙出水阵,天地三才阵,四门兜底阵,五虎群


状态提示:第四十三章 史上名战--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