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穿越重生>中华苍穹>第二百四十一章 海狼初现
是能过对433毫米的老式鱼雷进行改进。改进后长度增加了一些。但性能却比老式鱼雷强大的多。首先是燃烧室的概念,学习自内燃机的方式,将燃料和空气混合后喷入燃烧室点燃。改变原来靠瓦斯推动的办法,利用急剧膨胀的气体来驱动扭杆,进而带动螺旋桨推进。为止,狄赛尔都被拉到燃烧室的设计当中,使得他正在研究内燃机的工作都被耽误下来,这也是为什么从美国引进汽车工业的天津第一汽车厂,一年多来没能生产出一辆汽车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还不算完。因为改进后的鱼雷因为增加了重量使得速度还不到三十节,为此恼怒的光绪回去翻了翻他的本子后提出一个全新的概念:万吨军舰都可以用蒸汽来驱动,为什么小小的鱼雷里面不能加入蒸汽。以朕看可以在燃料燃烧之际向燃烧室内喷洒水雾嘛以形成蒸汽嘛。原本雷体设计中就存有淡水,是为了在燃烧室壁周围循环来冷却燃烧室,现在只需要拿一部分用来喷洒水雾产生蒸汽这并不难。最后光绪还无耻的为鱼雷戴上了帽子。一个尖锐小帽可让鱼雷在水下高速运动时,在它的头部形成一个空气洞以大幅减小水中的阻力。本来光绪还想上氧气鱼雷的。因为氧气能溶解在水中看不到航迹。让潜艇攻击更具隐蔽性,但想想还是算了。氧气这玩意太危险了,还是等工业基础再强一点再说。也让将来适应了普通鱼雷的洋鬼子们再大惊失色。

如同三联装舰炮延时概念的提出一样,让困惑中的鱼雷设计者们瞬间有了灵感,利箭一型鱼雷迅速的问世了。但第一代燃烧室还存在动力过小等其它问题,使得速度只有38节,并且射程只有1500米。

这都不问题。有了灵感后很多新的方法再次被提出来,有人就提到可以将陀螺仪安装到鱼雷舵机上来解决命中精度和保持定深的问题就很具有实用价值。但是因为时间关系。重新改进433毫米的老式鱼雷已经无法跟进潜艇的建造进度。所以设计部决定将这些新概念全部用到后续550毫米新式鱼雷上。

太平洋前面的警戒驱逐舰从潜望镜前驶过,突破太平洋舰队警戒线的夏建仁从潜望镜中死死的盯着龙吟号。仔细的计算着双方的航速和距离。直到距离进入鱼雷的射程。夏建仁果断下令:“一号鱼雷管发射。”

“一号鱼雷管发射。”随着鱼雷长的声音,鱼雷兵激动的按下了发射扳手,鱼雷如离弦之箭般的飞向龙吟号。

太平洋舰队还不知道有两颗鱼雷朝着他们飞驰而来,他们正为灵敏、机敏二舰上前后就没有消息传回来而纳闷。直到货轮进入龙吟号的视野内,吴德仁惊讶的发现,他的两艘驱逐舰竟伴随着货轮左右如护航状行进。这个现象很不正常,所以龙吟号上所有不在岗的官兵都集中在左舷好奇的眺望。吴德仁怒斥电报员要立刻发电给灵敏机敏二舰询问原因,同时下令舰支进入战备,舰队开始加速。

可还没等命令传下去,甲板上的一位水兵惊恐的指着面前两条洁白的航迹大叫:“鱼雷,鱼雷……”

为了保持太平洋舰队的战斗力,也为避免北洋中不好的习惯被带入太平洋舰队。所以仅仅留下极少数精锐的原北洋水师的官兵。再加上吴德仁严格到苛刻的训练,加上巡航期间也要执行战备命令,即使这种突发情况,整个舰队的反应依然相当迅速。

可是发现的时间还是太晚了,就在龙吟号20毫米速射机炮刚刚准备好,两枚鱼雷就以38节的高速越过了机炮的射距。

“准备防冲击。”所有舰员们随着叫声都抓牢了身边的固定物。等待那两声巨响。

“当”“当”两声钢铁撞击的声音传来。船员们长出一口气庆幸鱼雷没有爆炸。胆大的水员从船舷伸出头去看鱼雷撞击的地方,却看见两团巨大的红色液体浮现上来。

整个舰桥内众人面面相觑,没人知道是怎么回事。这时收到电报:演习判定,太平洋舰队旗舰龙吟号被狼群击沉,演习继续。

“演习?”吴德仁暴跳如雷:“这他n的四周一艘敌舰都没有,哪来的儿狼群。这演个屁习呀。”

没有敌舰。但是有鱼雷。难不成敌舰是隐形的?太平洋舰队全体上下开始在海面上找隐形的敌舰。海面下,发射完鱼雷的两艘潜艇按程序开始下潜。鱼雷不会爆炸他们是知道的,但必竟是演习。必要的爆炸防冲击波的程序还是要做的。等他们完成这一动作用后,再次浮到潜望镜深度,龙吟号已经驶出潜艇射程,但另一艘战列舰龙啸号却刚刚进入射程。

夏建仁开始调整航行,当潜艇再一次在1500米位置上瞄准后,他下达了发射第二颗鱼雷的命令。不远处的黄花鱼号也做着同样的动作,两条洁白的航迹再次出现在水面上。

“呜――”龙啸号上汽笛大作。再次出现鱼雷的报告让舰长李亮下令舰支急转规避。同时准备就绪的各机炮朝着两条航迹开火,但两条鱼雷竟神奇的穿过了密集火炮再一次撞在龙啸号左舷上,“当当”两响后。两团鲜红的水印在龙啸号左侧升起。

龙啸号得益于他不是旗舰,即使与俄国在对马海峡对轰当中,俄国舰队也把炮弹大多给了旗舰龙吟号。可以说龙啸号自建成以来就没有受过重创。但在今天这两枚鱼雷要是爆炸了,龙啸号基本沉了。气急败坏的李亮冲到甲板上对大海狂吼:“王八蛋。给老子出来。”

李亮的叫声夏建仁他们是听


状态提示:第二百四十一章 海狼初现--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