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穿越重生>中华苍穹>第三百章 二十二章 空军出击

想要靠杀人来震慑一个民族,整个世界历史上唯有满族人做到了。以嘉定三屠、杨州十日为代表的满清一族在还没入关前就开始大量屠杀汉人,入关后随着满清铁蹄的南下,从东北到江南到西川的整个中华大地上无数的汉人倒在满清的屠刀下。为什么要两广填四川,就是因为满清把反抗最激烈的四川人快杀光了,不得以只能让较为温顺的两广民众进入四川。

正因为满清有此历史,光绪为达到彻底震慑日本人的野心,偷偷在颐和园召集过一次满臣。听着太后大臣们为皇上讲述当年满清入关的历史和手段,光绪汗都冒不出来了。难道后人对满清各种不满,这些事情一但公开……

光绪想了整整一夜还是下不了决心,只能让人传旨对抵抗的日本人不留活口。同时以朝廷的名义发表公告,督促日本投降并让日本天皇前往北京献舞。

世界上所有国家都相信日本会拒绝,而日本也是这么做的。11月1日,清军第三师在炮一师的掩护下向横滨发起攻击。同天,接收到补给的清国东路军向江户发起猛烈炮击。只是没有船支也只能炮击一下吓吓日本人,反而是位于北侧的松户在朝鲜第一师和琉球师的强攻下两次打过江,却在第二师团亡命的反扑下败下阵来。

¤野原幸之助亡命的一击最终还是没有激活日本的野性,清国东路军的失败只因为他们都是清国藩属国的军队,而清军主力的西。两日之内拿下横滨全部外围阵地,清军已经开始直接用大炮轰击横滨城。师团长长谷川好道直接电请大本营弃守横滨。

山县有朋急调挡住清第八师进攻的第五师团回究横滨。可不曾想当第五师团才离开阵地,清第三师却突然调头与尾随的第八师前后夹击第五师团。清军集中上百门各口径火炮朝第五师团攻击。没有火力优势,没有地型优势,兵力更是弱势的第五师团覆灭,师团长山口素臣在清军冲进他的指挥部前切腹自尽。因为清军没有对散兵进行围剿,所以还是有较多日本兵逃出了清军的包围。而企图增援的第三师团却被第十一师牢牢的挡在外面毫无作为。三天里清军向第五师团投射了近万枚炮弹和近三万枚迫击炮弹,直接用火炮将日第五师团编制打掉,已至于此战后清军炮火强度大为下降。

清军歼灭第五师团后准备向横滨发起攻击,但就在攻击开始前的11月8日,被俘虏的第五师团将士一千八百余伤兵。在枪炮的监控下被密密麻麻的集中起来在横滨城下。随后,清军举起了屠刀,枪声音四下响起,一千八百伤兵全部被杀,横滨城内日本士兵在军官们武士道精神的鼓动下群情激愤,誓要报仇。

“敢于抵抗上国天军,这,就是下场。”冯国璋指着满地的尸体举着大喇叭大声音的叫道:“我泱泱中华并非噬杀成性,实在日本再三挑衅我中国。今不能凌之以威。何以服众,故敢抵抗上国天军者皆不留活口。对于不抵挡者,吾皇念上天有好生之德,放尔等一条生路。”

为了能念出流利的日语。重来没学过日语的冯国璋硬生生的背下这段话。虽然他也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但对面的日本人听的懂,只是日本人随后看见从清军阵地走出无数日本平民。这些都是被清军抓来运输武器物资的日本壮丁。其间还有大量横滨附近拖家带口的男女老少。总数有多少清军都不清楚,总之这几天把附近的日本人都抓光了。

横滨城上的日本兵看着城下茫茫不下五千人的平民。他们拖家带口一路啼哭嚎叫的从清军中向横滨走来,没有慌乱。反而在清军的指挥下将刚刚枪毙的第五师团士兵的尸体或拖或背的朝着横滨城走来。

长谷川好道颤抖着望着密密麻麻的人群,这是清军要打心理战呀。一但这些人入城,那城中必将谣言四起,刚刚鼓起的士兵一但崩溃那再无机会了。可眼下却不能阻止平民入城,只因为他们都背负着帝国勇士的尸体。

帝国勇士需要厚葬,长谷川好道让士兵安排好牺牲的勇士。可不曾想这些平民一但进城就将帝国勇士的尸体扔在路旁,拖家带口的急急向北门奔去。去了解清况的士兵回来向他报告:清军很明确的告诉这些平民,清军的目的就是占领东京,只要这些平民向北离开东京十里的范围就安全了。所以这些平民都是急着逃命的。

“给你们二十四小时逃命时间,破城后鸡犬不留。”城外的清军中传来的话,引起了还没有进城的日本平民的骚乱,为了争夺道路这些平民开始大打出手,甚至朝着军人出手。

长谷川好道努力的让士兵们去维持次序,但始终不见成效。直到他无意中发现,一位士兵脱下军装露出里面穿的平民服饰,混入了逃命的平民之中。谣言已经四起,横滨守不住了。长谷川好道立刻将这里的情况向大本营通报,在请东京加强防御的同时,请求撤离。

第二天清晨,清军步兵开进横滨城内,城中不忍离弃故土的老人们向清军哀求着不要毁了他们的家园。这可不行,做人要言而有信,说到就要做到。再说不把你们宰了,怎么公然收集“战利品”。出于天朝上国的好生之德,清军没有把这些老家伙给宰了,反而送给他们马车让他们坐着车向北离开。

当横滨的几位老者坐着清军马车传递清国破城后要屠城的话,各种谣言在川崎城内四起。看着慌乱逃命的川崎人,退到川崎的第三师团才刚刚收拢的


状态提示:第三百章 二十二章 空军出击--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