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穿越重生>中华苍穹>第三百五十五章 八国联军

“嗨……呀嚯嗨……公路铁路做扁担,长江当成搭肩用。一声号子哟仓谷满,两手一挥哟货仓空。”这是码头上的工人最常唱起的号子。在没有大型吊车的年代,货物品的装卸全靠扁担。码头工人寿命短,文化低。因为用力多,很多人患有疝气。做得好的、活得长的都是会用巧力的。其实码头上残酷得到很,如果你的麻袋没拿稳,砸到人,对方可能会一脚将你踹到海里去,而那些会使力的码头工肩头横扛一袋,再竖一袋,俗语叫“猴带帽”,还能脚下生风,走路轻盈。但更多的都需要用扁担来挑。

18世纪末的中国码头上所使用的扁担都是木质,硬肘、不伤肩。通常一棵树一剖两半,成两根扁担。至于竹扁担则没有,那是因为竹扁担最多挑一两百斤的东西,但码头挑货重得多,不然客商们觉得“划不来”。每次货船一到,码头上的苦力就抓起刚刚还坐在屁股下的扁担冲过去,一面要展示自己身上的肌肉表明自己非常有力气,手上还打着各种手势表明价钱。然后等船上的客商点齐人手开始装修货物,用自己的力气换来一家人的一天的伙食。

然而作为苦力的大众百姓即便是在同一个码头,也不能随便换地方。因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势力范围。如果你不属于那☆个势力里的人,即使那连忙不过来而你却闲的无聊也是不能过去的,反之亦然。

但随着标准箱式运输模式在世界的扩大,尤其在东亚洲华人区的普及。码头上需要这样的劳力越来越少。因为码头上开始大量安装吊车,可以直接从靠在码头上的船上将标准箱吊上来。然后在不需要卸货的时间里,再把标准箱吊到停在铁路上的火车平板车架上。就可以让火车拉走了。即便是一些散装的货物,也有专门的吊网等工具,如今华人区的码头需要苦力的地方越来越少。

黄培学也曾经是码头青年苦力的一员,但不甘心这么一辈卖力气度日,于是他每天都会到城里那所朝廷开设的识字班里学习认识。后来,当码头上竖立起第一个吊车时,他去报名参加吊车的学习。也因为成绩优秀成为了这个码头上第一个吊车司机。吊车司机的工作很辛苦,需要从天亮干到黑夜,中午只有一顿吃饭的时间。有时忙的时候还会在灯光下加班到深夜。夏天,司机室如同火炉。冬天,那单薄的玻璃挡不住寒风的吹袭。但为了那自己那一个月就能让所有家人生活无忧的12块钱的工资,他一直坚守在吊车驾驶室里。他坐在高高的驾驶室内可以看到整个繁忙的港口,这是他在工作唯一的乐趣,也就在他的眼下,随着吊车的数量越来越多,曾经码头上汹涌的苦力渐渐消失,变成了机器轰鸣的场所。

曾经的苦力们离开了。而他也凭着出色的工作离开司机室成为一位码头装卸指挥。如今不再风吹日晒的他每个月的工资已经是25块,换成银子也是6两多呀。如今讨了媳妇,还有一个可爱的儿子,自己的收入已经能让家人过上富裕的生活了。这才是他想要的生活。

黄培学站起来向外走去,刚刚到了艘,上面交待这艘船的货很重要万不得出一点纰漏。所以他决定亲看去看看。黄培学推开房门,迎着寒风走去。

随着大清国的工业发展。随着大量工业设备的使用,简单的使用人力的日子已经过去。不是没有人曾抱怨这吊车抢了自己的饭碗。但这就是趋势,无法阻挡。好在工业设备的大量使用,就需要更多的工厂来生产,也需要更多的道路来运输,曾经码头上的苦力不是去了工地就是去了工厂,总算也能有口饱饭吃。(

但这是在中国,而远在大洋对面的日本码头却依然是苦力遍地。当嘹亮的汽笛声响起,一艘来自美国的货轮开始在领航员的指挥下缓缓靠上横须贺码头。码头上无数衣衫褴褛的苦力全部站了起来,他们挥舞着木扁担向货船涌来过了,任由白雪落在他们勉强避体的衣服上。

就在他们快要靠近货轮时,一群强壮的浪人从旁边插进来堵住他们的路,刀刃上闪动的寒光配上浪人狠毒的眼神,那些奔跑而来的苦力们不得不停下脚步,然后用嫉恨的眼神,看着浪人们招呼另外一群苦力接管了搬运的工作。

“又是玄洋社那帮人,他们抢了我们的生意了。”

自从玄洋社创始人头山满和社长平冈浩太郎,消失在前往清国的路上后他们的社团纲领也随之沦落。曾经以立志为大日本帝国谋夺朝鲜和中国东三省的日本民间社团,在失去军方财力支持下的玄洋社为谋求活路,终于沦落成为地方保护主义的黑社会团伙,码头的争夺成了玄洋社收入的主要来源。本地苦力中埋怨的话语被领头的浪人听到了,他们大声叫嚷着让说话的站出来,还把手里有刀挥了挥,向这些苦力们展示自己的武力。

“我们已经一个星期没有接到活了,再这样下去我们的妻儿都要饿死了――”不知是谁喊了一句,苦力们顿时群情激愤起来,有人已经把三角锥插在的扁担上。据说这个方法是从中国传来的,木质的扁担顶上插个三角锥,再往地上一顿,一支长矛就握在手里。船上的美国货主看情况不好,连忙让苦力把刚挑下去的货又赶紧挑回来,在他看来今天这局面非要打起来不可,他可不想自己的货受到任何不必要的损失。

“我们要照顾父母,我们要养活妻儿,我们抢回我们的工作。”人群里爆发


状态提示:第三百五十五章 八国联军--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