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梦幻五环”的创意灵感来自编导组的一块黑板。这块写方案用的黑板,用了几次后怎么也擦不掉笔迹,细看原来是有一层膜没有揭下来。后勤人员去揭那层膜,揭到一半的时候,编导组组长突然按住他的手:这就是最好的创意啊!
为了呈现奥运五环的魔幻效果,技术人员先制作了一张钢丝线编成的巨型网,然后按照五环的布局在钢丝网上焊接上了4.5万多个发光二极管。这张网事先被放在场地中间。当全场灯光都暗淡下来,随着音乐响起,舞台中央的巨型显示屏慢慢显示出了奥运五环的图案,并与钢丝网上的五环图案完全重合。随后,钢丝随着音乐缓缓拉起巨网,网上的发光二极管也亮了起来,同时,显示屏上的五环图案消失,这样看起来,奥运五环就被神奇地从地面升到了空中。
再比如,巨大卷轴是如何展开的。当场地上巨大的卷轴慢慢展开时,全场人为之震撼。其实,这幅巨大的卷轴,是一个147米长、27米宽的巨型led屏幕。卷轴的展开比较简单,就是在地面的大屏幕放映时,一点一点地分段放映,两个卷跟它咬合、自转,经过严密配合,形成了打开画卷的景象。
比如,“地球”藏身于地坑中。刘欢和莎拉?布莱曼站在“蓝色星球”上缓缓升起,唱响主题歌。那个蓝色“地球”一直放在鸟巢下方专门搭建的地坑内。平时,球在地底下叠着放,升起时一层层拉开。演员在球上表演非常危险,因为随着球体缓缓升起,演员才能上球,在这个过程中,演员有被卡住的危险。
比如,点火手备有ab角。根据点火方案的要求,点火手必须是控制力和表现力很强的运动员,这样才能完成高空的奔跑和转身。而排练需要大量时间,不能用现役运动员。体育总局第一推荐人选是体*王子李宁,另一名候选人敲定熊倪,一旦李宁出现不适等问题不能完成点火,就由熊倪代替。
为了这一神圣的使命,李宁进行了比当运动员时更加艰苦的训练。张艺谋为此十分感动:“好几回,天都快亮了,还看到他一个小小的身影,在空中,在旋转。”成为候选人后,熊倪一直全程跟着李宁排练,默默承担着b角的无私奉献。
在北京逗留的几天,我抽空去见了几位北大的老同学,巧的是我在一次北大老师和同学们的聚会中,遇到了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副总导演张继钢。通过闲聊,我又搜集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背后的故事。
我说:奥运会开幕式结束后,海内外媒体称赞美轮美奂令人震撼,称赞是中国代表团获得的本届奥运会的第一枚“金牌”。作为核心导演组成员之一,你怎么评价开幕式?
张继钢:打这么高的分数,如此好的反响,作为一个主创人员,我没有这样的预料。开幕式的文艺表演和整个开幕式的设计,有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东西,有亮点,有能够让祖国感到骄傲的地方。但是如此好评如潮,我没有想到。
我问:大家最关心几大令人惊叹的创意。灵感来自哪?
张继钢:开幕式的思路并非一蹴而就,是创意小组在整个策划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中张艺谋导演起到了主导作用。他原本担心我们不能讲好故事,因为我们的文化太丰富了。
如果以“一页一页看书”的方式、按时间跨度、编年体方式表达,是无法完成这个命题的。于是我们开始精选其中的点,然后再扩展成面,最后形成一个画卷。这样对于创作反而自由了。一个奥运会开幕式的文艺表演的方案、它的仪式和它最终的点火构成一整套方案,在奥运会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北京奥运会是第一次。
我问:击缶、倒计时、五环展现、足迹,包括历史长卷,你们最满意哪一个?
张继钢:我认为奥运会开幕式的环节应该尽可能每分每秒都要精彩。开场锣鼓音色最好不要太像鼓,也不要太像青铜。最终我们选到在春秋时期诞生的缶。我们找来乐器方面的专家试缶的音色。可谁听过这声音啊?我们不知道什么声音正确,但我们知道需要什么。我们不要太像大鼓的声音,不要太像敲木板的声音,不要太像打铁的声音,也不能像西方的钟,音色选择上研究了很长时间。
我问:2008名演员应该挺难找的吧?
张继钢:当时我建议从军队找。中央军委和总部首长总政领导决定,从五大军区挑选1米80到1米85的人。
我说:战士都不懂音乐,要学会音律、学会使用乐器的难度可能更大。
张继钢:今年3月,眼瞅着两千多名战士就要汇集到北京,方案还令人不满意。一次会议结束后,从不发火的我调回头来指着编导孙育鹏的鼻子就骂,当天晚上,孙育鹏在家里号啕大哭。
我问:我记得张艺谋也说过,做好了就是民族英雄,做不好就是千古罪人。你们的压力究竟有多大?
张继钢:作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门面,它的分量非常重。那天晚上孙育鹏就给我写辞职报告,写到一半,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