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名字的典故其实再简单不过,我爸姓王,我妈姓石,我妈名字里还有四块石头呢,她叫石磊,所以宿命这东西该怎么说好?我的确喜欢收集石头,并且每一块石头都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它们除了向人家表明我是个登山爱好者的身份之外,还见证了我的一段段人生轨迹。
吴天彪又问,中国人对登山运动从传统文化上看其实有一个抵触观念,叫顶礼膜拜,高山仰止,在您登山的时候是否想到过自己在向中国的传统观念挑战?
中国人比较内敛,是一个成熟的民族,不崇尚冒险,我确实存在着一点对此的逆反心态。尤其作为上市企业家、董事长,我的阻力其实更大,人家说就是为了股票,你也不能乱登山,我总是开导他们换个角度来看问题:我离开公司一两个月,公司还能正常运转,恰恰说明了我这公司是规范化的,管理是团队的,不靠个人,这对公司口碑有好处。当然,实际上我这种行为肯定跟正常思路是相悖的。事实是那时我一进山,我们的股票就有微跌,一直到了2003年我登了珠峰,才基本把这个登山的风险给化解掉。
吴天彪还问,听许多过来人介绍说,登山也好,在南北极探险也好,当事人都会长时间处在一种极其寂寞和孤独的状态中,路途漫长,和队友间又没什么交流机会,你一般在这种时候都会想些什么?是儿女私情还是事业方面的事?
就我而言,实际上是什么都不能想,只有全神贯注脚下的路,而这时候要全神贯注的唯一方法,我在这里传授给大家,就是“one、tu、five……”——就是数数,一直往下数,别去想多余的事。
王石还对吴天彪讲,登山一定要讲科学,不能蛮干。一起到大自然去,去体验大自然,拥抱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但是一定不要冒险,要循序渐进。03年我登珠峰的时候,很多人说,哎呦,王石登上去了,是人把他抬上去的。抬上去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只看到我登珠峰了,实际上我登珠峰之前已经登了13座雪山,2001年达到登山运动健将,那年的9月份提出申请,10月份就批下来了,是在这样的基础上登的珠峰,而不是说你想登就能登上去的,一定要循序渐进。还有就是不要把登顶当作唯一的目标,登顶也是目标,但不是唯一的目标,更重要的是感受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让你的生活更丰富,让你能平衡你的工作和生活,让你的生活有质量,这就不是一句话了。
大家听了王石有故事,大家都感到很受启。
宋小梅又从随身携带的网本里翻出了《杨澜眼中的时代真相》,其中也有一篇说的是王石与登山的故事。
布兰森热衷冒险,没有保险公司愿意为他投保,于是,他干脆开了一家保险公司。
有一次,他在乘热气球穿越中印边境时,被高空气流吹到了中国西藏的军事禁飞区内。面对中国边境部队的警告,他只好拨通英国相布莱尔的电话求救:“拜托你告诉中*队,我实在无意冒犯,但这该死的风偏偏把我吹到这儿!求求他们千万别开炮!”
他说:“工作只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人生只有一次,所以要活到极致!”
不知是不是受到了布兰森的影响,中国也有一位企业家常常放下自己的工作,进行登山、航海、滑翔等极限运动。这个人就是中国房地产业的领军人物、深圳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
王石在44岁时突然感到左腿剧疼,经查是腰椎上长了血管积瘤,随时有瘫痪的危险。他现,原来一直想做却因生意忙而不断推后的事,比如去西藏看珠峰,恐怕再也无法实现了。为了不留遗憾,他决定马上动身,没想到这之后就一而不可收拾,甚至带动了一批企业家参与极限运动。
他曾数次身陷险境,有一次离万丈冰崖只有咫尺,让他后怕不已。他数次咒骂道:“我要是再来(登山)就是王八蛋!”但他还是一次次经不起远山的诱惑。
极限运动不仅是对体能和意志的挑战,更是他了解自然、完善人格、提升智慧的途径。我采访他时,他刚以50岁“高龄”登珠峰归来不久。人又黑又瘦,但两眼精光四射。他自以为创造了中国人登珠峰的年龄纪录,却在不经意中现一位70岁的日本男子带着儿子也从峰顶下来,给正在长野室内滑雪场滑雪的99岁的老父亲报喜,他一时无语。
我们总是给人生设立那么多荒谬可笑的条条框框。王石告诉我,在一次商界聚会上,一位企业家听了他的故事,深受触动,感叹道:“人生还可以这样活,相比之下,我们还把每天吃鱼翅燕窝看成生活品质的象征,实在太庸俗了。”
极限运动不仅给王石带来了全新的生命体验,也让他对人生的轨迹产生了新的认识:“我现登山中不允许你感情用事,必须时时提醒自己保持冷静,而且下山比上山更难,很多人就是因为登顶后太兴奋或大意,以为大功告成,结果酿成悲剧。因此,在登上最高峰的时候你不能得意忘形,安全返回大本营才算成功。做企业家也是一样,要能够全身而退才是最有智慧的。有一位日本作家说过:评价一个男人,后半生比前半生更重要。”
当我写下这些文字时,微博上传来王石赴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