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仙侠修真>洪荒玄松道>一八四 大阵终破(1)

一八四大阵终破(1)

那些学子们每念得一句,便见一道几近透明的罡气从学子们的头顶逸出,罡气凛凛,使人敬畏,正是那儒教的浩然正气罡。

儒教乃是孔宣得李松提点,结合自身修行体验而悟得的大道,是以修行法门与先前的道教、佛教大有不同。佛教、道教的修行法门讲求先“入世”,后“出世”,即世间经历一番恩怨情仇,看透那些红尘中的浮浮沉沉后,再幡然醒悟,从此青灯古佛,一心悟道。

比如道教的三清、佛教的接引准提等人,自化身后,皆是先洪荒游历亿万年,拜道祖鸿钧为师,习得道法后,然后潜伏于各自的府邸,静静的参悟圣人大道。

所以道教说“识心见性”,佛教说“明心见性”,“识心”也好,“明心”也罢,都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为后面“悟”的过程,也就是“见性”做准备,正所谓“明世人之心,见自我本性。”

而儒教的修行讲求先“出世”,后“入世”,即先闭关修炼,待得修为到达一定境界后,便飘然出山,去红尘俗世中摸滚拼打。

比如儒教的创始人孔宣便是先随李松一起不周山下闭关修炼亿万年,然后才去洪荒中大商朝做了一个三山关的总兵。又比如孔宣的关门弟子诸葛孔明,诸葛孔明为出山历练前,襄阳隆中小村闭关苦修,不问世事,其后云开月明之际,得以一飞冲天。

所以儒教才说“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与市,大隐隐于朝。”

这也正是为什么孔宣的儒家三教中后创建,却发展得快的原因。佛教的“慈悲”、道教的“长生”、儒教的“仁德”,其实他们的终目的都是结合修行者自身的特点,参悟道祖鸿钧天道,达到佛教的“悲天悯人”、道教的“天道长生”、儒教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修行者个人与道祖鸿钧天道的完美结合。

终境界并无高下之分,可地界的那些平头老百姓哪里了解得这么多,他们的心目中,那些“入世”的佛徒道士们都是些初出江湖的“菜鸟”,哪里比得上那些“入世”的大儒们那般的令人信服?给他们一个自由的选择的话,其结果不言自明。

儒教常说的修行阶段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其中“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四阶段也可统归于“修身”,只有自身的“修养”够了,才能去“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

言归正传,儒教学子平素修身养性,如儒教开山大弟子孟轲所说的那般“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如今孔宣以**聚集,端的是天地正气,堂堂皇皇。

孔宣一声清啸,手中玄木尺舞动节拍,做歌曰: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一曲《正气歌》中,众儒家学子的浩然正气罡又分为五道,各自飞向孔宣背后的青、黄、赤、白、黑五色神光,慢慢的形成那“仁”、“义”、“礼”、“智”、“信”五色大字,正是那孔宣儒教的核心思想所,待得孔宣《正气歌》罢,那五个大字已经照亮了整个天地三界。

孔宣大喝一声,五色大字倏的聚拢,隐没于五色神光中不现,五色神光如水般流转,变得彻底的透明之后,猛的向着三清道人刷去。

那边三清道人见得孔宣的五色神光并二十四诸天一出,便心中一紧,三清道人自然知道孔宣意欲何为:孔宣是欲以整个儒教之力来强行压迫未成圣的三清道人。

事到如今,哪能罢手,三清道人只得硬着头皮而上。三清道人手中盘古斧当空一划,口中念一声“无量天尊”,身影便慢慢的迷离起来,“轰”的一声中,有红、白、青三色光芒闪耀,三清道人已经不复存,重幻化成了太清道人、玉清道人、上清道人三人的本体,各占天地人之位,将戮仙剑围拱中央,布成了一个小型的三才大阵。

太清道人唱一声诺,三清分身便齐齐跟着唱念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正是那太清圣人太上老君下地界布道时,留下的九九八十一篇《道德经》,要对抗儒教孔宣的《论语》微言大义,也唯有老君的《道德经》方可抗衡。

天空中纷纷飘下红、白、青三色炼化,扬扬洒洒,向着三清分身的三才大阵落下,却是尚未及地,便化成了一道光芒,径直的飞向那戮仙剑,被戮仙剑数的吸收。戮仙剑上的幽幽混沌气息越来越浓,散发间,直与整个诛仙剑阵融了一起。

待得一篇《道德经》罢,那孔宣的五色神光已经袭来,戮仙剑“嗡”的一声,愤然谈起,向着五色神光迎接而去。

“轰”……“轰”……“轰”……一连串的爆炸巨响声中,孔宣身影直晃,心潮涌动,喉咙几欲一甜,但孔宣将心一横,不退反进,身形直望三清分身进逼,强压而去。

三清分身可就没有这般好过了,圣人大道,焉是准圣这般的好对付?昔日商周封神之际,三山关下玄木岛一系李松的率领下与准提圣人相争,可是六位准圣全力施为之下,也才堪堪抵挡,还落得下风。

“嗤”……戮仙剑突然被孔宣五色神光甩向一边,无力的掉落下来,“哇”……三清齐齐面色惨白,口吐鲜血,身影望后摔去,跌


状态提示:一八四 大阵终破(1)--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