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青春校园>步步生莲>第九卷 吴中白藕洛中栽 第06章 巧遇

杨浩急急驶船离城之后,不到一个时辰,金陵城便开始限制出入了。

杨浩从壁宿所述的宋军进攻路线分析,宋军是从北、东、西三个方向水陆并进,最终合围目标就是金陵,他想把家眷安全带出江南,务必得在三路大军汇合形成铁桶阵之前渡过大江,所以急急而行,一出城就上了陆路,以车马直趋采石矶,这个地方他曾经在皇甫继勋陪同下游览过,当地的码头原无驻军,且与荆湖通商往来密切,只要他能抢在唐国江防封锁整条水路前赶到那里,就能安然离开。

天下已经开始不知不觉地改变了。宋国还是对唐国发动了战争,这是必然的,然而统兵的主帅却换了人,时势能造英雄,英雄也能造时势,两者本就是互相作用的,赵光义统兵前来,到底意味着什么,未来的时势会做怎样的改变?

杨浩惶惑莫名。越往采石靠近,往来的大队马兵越多,难民亦不绝于途,杨浩一行人反其道而行,与那些难民逃往金陵的方向背道而驰,这就有些碍眼。所以他只能选择一些大军调动不会选择的小路前行,这一来绕来绕去就耽搁了时间,待他赶到采石矾时。采石矾上战旗如云,兵甲森立,已经无路可行了。

曹彬的攻势实在迅速,他突破湖口、破峡口寨,水师大军浩浩荡荡直趋铜陵。唐国铜陵守将胡正得了消息并不畏惧,曹彬所领荆湖水军的战斗力远不能同唐国精锐相比,如果不是湖口守将犯了糊涂,他的大军根本别想安然通过,胡正手中虽只三万人马,但是自信倚仗地利,足以阻挡曹彬十万水军东向的道路。

他把三万人马集中到一百多艘大型战舰上,封锁了整个江面,船墙如林,前后数层。直如铜墙铁壁一般,曹彬大军到了,见胡正早已有备,情知不可力敌,于是令大将曹翰先行上岸,趁胡正陈兵江上,攻占铜陵城,在城中放起火来。

铜陵守军多是当地人,一见城中火起,牵挂父母妻儿,纷纷向胡正请求上岸救城,这时阵势已然摆开,曹彬的大军气势汹汹而来,胡正怎能答应?那些唐兵见主帅不允,干脆违抗军令直接驱船上岸,俗话说军令如山,如今这军令却不敌骨肉亲情,胡正令亲兵斩杀了带头的多名士兵也阻拦不住。

一时间。宋军水师尚未接战,唐军水师便阵势大乱,船儿横七竖八、互相交错。竟然发生了水上交通堵塞,堪为战地奇观。曹翰受曹彬严令不得擅杀平民,所放的火不过是在城中街市上堆积的柴禾,火势一起他便出城埋伏,待见唐军上岸才发现自己过于慎重了,唐军上了岸便哭爹喊娘地直奔城池,既无队形,亦不顾从属,根本就成了一群乌合之众。曹翰立即鸣鼓进攻,挥军掩杀,抗令上岸的唐军被劈瓜切菜一般杀得落花流水。水面上的唐军更不用说了,曹彬的军队大模大样靠近,直接登船做战,双方混战正如火如荼,曹翰杀光了抗令上岸的唐兵,已夺了他们的船也向唐军水师迫来。

胡正眼见大势已去,这仗败得窝囊,痛哭流涕地被几个亲兵掩护着逃到排布在后方的战舰上逃之尖天赶往当涂报信去了。

消息传开,沿江唐军惊惶失措,只能设置障碍、施放火箭沿途阻碍宋军水师的行进速度。曹彬片刻不留,只奔芜湖,准备拿下芜湖,继而转攻当涂。而此时,采石矾之战已经打响了。

赵光义本是一员武将,当年跟着大哥征南讨北,虽未独立领过兵,却也熟谙军事,谈论起兵法更是头头是道,至于是不是纸上谈兵的赵扩,正验证于今日0

他兴冲冲挥师南下,一路马不停蹄、日夜兼程,赶到采石矾与曹彬汇合的地方时。曹彬的水师还未赶到,按照赵匡胤的吩咐,他的马步军要藉曹彬之助渡江作战,然后赵光义等不及了,听说曹彬尚未赶到,赵光义大喜。立即下令搜罗沿江渔船强行渡江。

他的目的只有一个:抢功!

曹彬战功赫赫。是宋国当前的武将序列中排名第一,如果赵光义能抢在曹彬到达前。根本不需他的水师相助就攻破唐国要塞采石矾,那就能一鸣惊人。一跃成为宋国最擅战的第一大将。虽说闽南还有一个潘美亦以善攻而闻名。但是论官职、论声望,潘美比曹彬还略逊,也是无法与他相比的。他治理开封十年,文治功夫已是尽人皆知,到那时他的武功必也名扬天下。

可是天险不是那么好攻的,凭着一些搜罗来的大小渔船就想攻破要塞谈何容易,采石矾唐军守将是马步军副都部署杨收、兵马都监孙震,他们手中有精兵两万,采石矾一战,宋军丢盔卸甲,血染大江,第一战竟尔败了。

赵光义自知凭宋国实力早晚都能打下唐国,他的大军只须佯攻吸引采石矾守军,使他们不得分兵,只须掩护曹彬水师到了,这一仗大有可为,但是他立下了三个月平定江南的军令状。要的就是一鸣惊人的效果,如果打上半年或者一年,那与党进何异?

是以赵光义下了死令,征召敢死之士彻夜不停强攻要塞,并且下了屠城的命令激励三军,允诺只要攻下采石矾,可任士兵劫掠当涂城,财帛女子尽归其所有。这一招当真管用,清朝时候,察哈尔判乱,大军眼看就要杀到了北京城,城中丹兵,皇帝束手无策,关键时刻孝庄太后用京师心垛日戚的家奴们组建了一支数千人的军队交给周培公生领着一群家奴,这样一支乌合之众,周培公用了两样手段就把他们变成了攻无不克的


状态提示:第九卷 吴中白藕洛中栽 第06章 巧遇--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