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征召读书人三千人。配以三百识字军官。大都督这是不是太多了。”
黄元看到杨潮的命令,让他挑选一百个识字的军官后,他立刻找到了杨潮。
军中读书人本来就少,杨潮科举抽调了一千多人后,已经严重不足,这些人白天训练、作战,晚上一般都是归黄元等人,不是帮主普通士兵识字,就是帮忙整理钱粮账册,填写档案记录,五十万大军中,识字的不足两万人,而杨潮军中一直有远多于其他军队的文案工作,本来就不敷使用,还要抽调三百个人来,比其他军队的识字军官多太多了,是不是数字搞错了,是三十而不是三百。
“普通人见识浅薄,只有这些读书人,才可能培养出使命感啊。”
杨潮叹道。
他努力培养军中文化,到头来发现反而兵痞文化盛行,不是读书人同化了普通士兵,而是普通士兵同化了读书人,一个个不用一年时间,上过几次阵之后,就变得粗俗不堪。
这可不是杨潮心目中的正规军队,正规军人应该有十足的正义感,而不是当兵吃粮,升官发财这些庸俗的观点。
可是使命感这些东西,没有一定的文化层次,很难形成。
后世的学生是第一个崛起这种思想的,为国牺牲,为国奉献,只有读书人才可能觉醒,穷苦人家的孩子,第一个想的是如何吃饱饭。
“组建一支书生军,培养出一种军事文化来。”
杨潮的根本目的。
读书人不从军,没有上过阵的,没有资格参加科举,将来做官的都是上过阵见过血的,就好像唐朝的长孙无忌之流的文人,都是可以骑上马跟李世民一起冲锋陷阵的主儿,这样的文官管理的国家,不可能没有血性。
至于大明朝会不会因此产生军国主义的文化,杨潮就考虑不到了。反正这么大个国家,如果真正有军国主义文化了,那倒霉的也不会是自己,至于别人倒霉不倒霉。死道友不死贫道,杨潮也管不着了。
“好吧!”
黄元听到杨潮又说出一堆歪理来,知道杨潮知道此事,而且不是数字弄错了之类的。
经过三个月的军事训练,夏完淳完成了基础训练。很辛苦,他的态度其实也不端正,因为他的目的并不是想要杀敌,只是把当兵当做晋升的途径而已。
他的好友孙克咸就轻松多了,孙克咸从小练武,文武双全,他来就是想杀人的,是想冲锋陷阵的,至于训练对他来说也就是走走步伐而已,最难的刺杀训练什么的轻而易举。他可以枪枪刺中钱眼。
三个月后,夏完淳跟孙克咸一起,进入了骑兵军中,去了山东在赵康手下效力。
不过他们这只军队比较特殊,被称作书生军,军中全都是读书人,就连军官都识字。
到了山东,并没有立刻见识战阵,而是继续训练,军中的训练和新兵营中的训练不同。新兵营中他们训练的是基础,是步兵训练,到了这里才真正可以骑马了,训练的是如何在马上保持步兵队形一样的阵型。骑着马可以保持阵型不乱小步慢跑后,才开始骑马联系劈杀,最后才是冲锋训练。
半年之后,夏完淳才开始第一次作战,负责渗透进北直隶,负责攻打一个八旗贵族的庄园。
诡异的是。他们偷越南四旗防区,竟然偷偷摸进了顺天府。
这是一座土堡,北方人叫做堡子,用一圈圈土坯围墙围起来,里面盖房居住。
因为杨家军经常偷袭,北直隶的奴隶制们,都非常喜欢建这种土堡子。
但是打下她实在是太轻松了,因为趁夜有人打开了堡门,放他们进去,杀了庄头等人,然后一群包衣就跟着他们撤退了。
夏完淳感觉意兴阑珊,但是也有许多迷惑,回来后才知道,整个北直隶到处都是杨家军发展的暗线,这些人混入八旗权贵的庄园做包衣,然后将那些心有不满的包衣给煽动起来,接着就联系杨家军。
杨家军骑兵要做的,其实就是派兵去接应,防止八旗主子的马队追击。
堡子里最大的,就是这些作威作福的老包衣庄头,他们平素欺压包衣,收受孝敬,但凡惹的他们不高兴,发起火来比他们的主子还狠。
至于堡子的主人八旗权贵们,他们可不会住在这种不安全的土堡里,他们一个个都住在城里,稍有点身份的就会住进北京城,所以一般很难抓到旗人。
接连发生了三次这种小规模渗透行动,其中只有最后一次遇到了从城里来的八旗军队,然后这种渗透作战就结束了,夏完淳也从列兵变成了三等兵,可以拿到一两半的月饷了。
然后就是集结,听说清军有大规模行动,有打仗要打了。
十月初,江南等地的夏秋二粮都已经收缴完毕,老百姓缴了一千万担粮食,还有四百万两银子(银票)。
之所有又有大米,又有白银,是因为杨潮一直采取的保护粮税制度,各县的督粮官一到收粮的时候,立刻在各县开官仓,不限量收购粮食,以一两银子一担的保底价格收购,而一亩地的赋税只有一两,也就是缴纳一担粮食或者一两银子,都算完税。
对于江南地区好田能产五六担粮食来说,这税并不算重。
但是并不是每个农民都会种粮,甚至在湖州一带几乎没有完全用来种粮的土地了,但凡有条件种桑养蚕的地方,全都是一片桑林。
所以有人缴纳粮食,也有人缴纳银子,但是至于谁纳粮,谁纳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