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走进唐朝>821.第821章 作死的选择(一)

舍利王子最后的决定还是晚了点,如果再早几天,速拉丁还没有返回大行城,李景没有做好大行城的防御。四五天的时候,看似不多,但是此消彼长,很可能决定着一场大战的胜负,更是左右着整个辽东半岛的命运。

孙信仁和李伯峰一路并没有受到什么阻拦,很快便赶到了大行城城下,这时速拉丁也刚好返回大行城,虽然这次速拉丁出兵救援大同江城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但是却成功的分散了扑炎的兵力,才使吕泰新轻易的击败了扑炎。

速拉丁从大行城到天平山用去了三天的时间,等到返回的时候,因为战马装配了马蹄铁,不用再担心战马马蹄受伤,返回的时间缩短了一半,这让速拉丁更加有信心与契丹骑兵直接对抗。

速拉丁刚回到大行城,还没有等到要出兵救援孤山镇,就听到契丹军打来的消息。

大行城如今已经召集了三万多民兵,防御大行城根本不成问题,大行城的民兵可跟大同江城的民兵有着天壤之别,经过前几次的战争洗礼,大行城的民兵早已经脱胎换骨,依然成为了半军事化的组织。大行城的民兵可不光都是步兵,还有一支有游牧民族组建的五千人骑兵部队,算是速拉丁骑兵部队最强有力的后援支持。

李景看速拉丁回来,信心更足了:“速军长,契丹军刚到大行城,要不要出城偷袭一下契丹军”。李景的见识不错,认为契丹军远道而来一定人困马乏,正好是偷袭契丹军的机会。

速拉丁摇摇头道:“不可,契丹军虽然远道而来,但是这并不影响契丹军的作战实力,还是先在大行城下先拖垮契丹军,等到契丹军信心丧失再出兵与契丹军决战”。普通人骑马行军二三天的时间可能会非常疲惫,可是长年生活在马背上的契丹军可不会有什么影响,反而会因为契丹军刚到大行城士气正旺,攻打契丹军不胜反而影响自己一方的士气,这就得不偿失了。

以己之长克敌之短,大行城最大的优势就是有稳定的后方和坚固的防御体系,完全没有必要现在就跟契丹军硬拼,等到契丹军久攻不下,必然心烦气躁,这时就是速拉丁出兵的最佳时机。

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看法,李景只看见了契丹军远道而来可能会疲惫,而速拉丁常年与北方游牧民族交往,深知他们的生活习性,自然不会认为这时候是最佳出兵的机会,李景只看见了表面现象,但是速拉丁却透过表面看到本质。

现在的形势的确已经开始对契丹军不利,孙信仁和李伯峰深知辽东半岛的防御能力,本想着打大行城一个措手不及,可是刚一接触马上碰的头破血流,大行城早有防备,整个防御滴水不漏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机会。

孙信仁和李伯峰在大行城门口转悠了一阵,感觉这样下去没有任何机会,便分兵让李伯峰去偷袭泊汋城,而孙信仁留在大行城外牵制、骚扰大行城。

这个计划看起来不错,但是却疏忽了一点,那就是大行城有没有能力与契丹军对抗,如果大行城没有这个能力,这个计划便相当的完美,至少是一个可以尝试的计划。可是孙信仁和李伯峰好像忘记了,辽东半岛并不是没有这个能力,至少辽东半岛还有一战的实力,那么孙信仁和李伯峰分兵的计划就相当危险了。

这就好像两个人在打架,握紧拳头攻击一点总比五指张开同时攻击多处,如今孙信仁和李伯峰的军队数量并不占优,甚至可以说处于劣势,二万骑兵深入敌人的后方,竟然还想到了分兵偷袭,这简直是在藐视敌人的军事实力。孙信仁和李伯峰根本就没有把大行城的野战能力放在心上,也许在两人的心里,根本不认为大行城有跟自己野战的实力。

这种想法不仅是契丹军有,鞑靼人也有这样的心理优势,当时的渤海国也有这样的看法,结果渤海**队被辽东半岛打的大败,就是没有重视过辽东半岛野战的实力。

孙信仁和李伯峰分兵可不是想引诱大行城出兵,然后再杀一个回马枪,一举消灭大行城有生力量,在两人看来大行城只会做缩头乌龟,根本就不用担心大行城敢出城作战,孤山城不就是这样吗。

李伯峰刚离开大行城,速拉丁便得到了消息,哈哈大笑起来:“天助我也,某本想让契丹军多活几天,没有想到他们竟然这么快找死”。

李景一脸迷惑道:“速军长,何出此言,城外尚有一万契丹军,而且士气正盛,难道速军长想现在出兵与契丹军决战”。李景觉得速拉丁的拖延战术不错,先拖垮契丹军的士气,然后再出兵与之决战,到时契丹军肯定心烦气躁,必然不是养精蓄锐的辽东骑兵对手。

计划赶不上变化,速拉丁当时也没有想到孙信仁和李伯峰会分兵攻打泊汋城,二万骑兵其实并不多,辽东半岛尚有一战的实力,这时候分兵不是明智之举,没有想到契丹军真的这么做了,这说明契丹军根本没有把大行城放在眼里,自然不会提防大行城的计谋。

李伯峰刚走第二天,大行城便派出一支五千人的民兵赶往泊汋城,很显然这是速拉丁担心泊汋城被契丹军攻破,派出的一支援军,至少孙信仁是这样认为的。

孙信仁那里能放过消灭大行城守军的机会,便带领着五千骑兵追击这支增援泊汋城的民兵,很快孙信仁便追上了这支增援的民兵,准备将其消灭。

这支增援的民兵看见孙信仁追了上来,


状态提示:821.第821章 作死的选择(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