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走进唐朝>847.第847章 暗藏危机(一)

辽东半岛渐渐的平静下来,占领奚人的辽东半岛三城后,辽东半岛的防御重心开始发生转移。现在变成了跟契丹势力接触的前沿阵地,被活生生的推到安市州一带,以前虽然有南楼镇根本契丹接触,但是毕竟安市州才是双方攻伐的重点,同时辽东半岛的侧翼全部暴露在奚人的面前,这次奚人联军攻击辽东半岛,正是利用了辽东半岛这一弱点才得逞的。

如今辽东半岛战线推到了安市州,已经跟契丹完全接壤,以后双方的边境摩擦不断,速拉丁屠杀契丹兵,也是为了震慑契丹人。

辽东半岛的防御形势得到了极大的缓解,孤山城、大连城不再是防御的前哨阵地,安市州就像一根钉子死死地掐住了契丹人南下、东进的道路,身后的建安州和南楼镇形成了第二条防御屏障,孤山城和大连城作为第三道防御屏障,几乎就是契丹军不可能逾越的天堑。

辽东半岛现在主要还是以防御为主,虽然这次成功的打退了奚人联军近二十万人的进攻,但是辽东半岛的进攻能力依然不足,还是主要依靠阵地战、攻城战才硬生生的拖垮了奚人联军,并没有真正打过几场面对面的野战。

契丹痕德廑可汗派使者到了安市州,首先速拉丁威胁,要速拉丁送还舍利王子和契丹全部的俘虏,嚣张的表示要是不交的话,发倾国之兵来攻打辽东半岛。

速拉丁一顿乱棍将契丹使者给打出了安市州,只说了一句话:“要赎回舍利王子和三个酋长可以,用万金和万匹牛羊来换,否则刀兵相见”。速拉丁根本不担心契丹来攻打自己,当年契丹十五万大军来攻打安市州,奚人城中只有三万兵马,就硬生生的把契丹大军拖垮了。如今速拉丁手中有六万辽东半岛精锐,痕德廑可汗的倾国大军又能把辽东半岛怎么样,到时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为了表示辽东半岛必战的决心,速拉丁还在安市州城外,用契丹军的人头组成了三座京观,以彰武功于万世,用以威慑契丹人。

奚人联军十月中旬进攻辽东半岛,李烨在渤海国十二月初才收到奚人联军进攻辽东半岛的消息,虽然这时候李烨非常想飞回辽东半岛,但是却什么都做不了。

时间要稍微的向前推一些,回到乾符四年八月十五日第二天,李烨在乌家稀里糊涂的赏月饮酒之后,乌家对高太后选定的这门联姻非常满意。没有什么爱情,只有**裸的政治利益交换,甚至双方才见了一次面,谈爱情显得滑稽可笑。

李烨还蒙在鼓里,这种事情在乌家、高家看来只要跟李烨打一声招呼就可以了,谈不上什么愿意不愿意,哪有什么婚前恋爱的观念,想见面、想了解、想什么都要等到洞房花烛夜之后再说。

李烨并不知道这件事情,就连高莹也不清楚这是乌家在选女婿,高太后得知乌家乌琦梦已经同意了这门婚事,非常的高兴,便找大玄锡商量皇帝赐婚的这件事情。

没有想到大玄锡竟然一口否决了高太后的要求,大玄锡的理由很简单,李烨马上要娶大唐的仁寿公主,李烨娶乌家乌琦梦做平妃算是对大唐的不敬。大玄锡的话冠冕堂皇,也不是没有理由,李烨作为郡王可以娶一个正妃、两个平妃,以下侍妾都不计算在内,但是通常都是等到娶了正妃之后,才会娶平妃,没有先娶平妃再娶正妃的道理,这是表示对宗主国的一种恭敬之心。

高太后当然知道大玄锡反对这门婚事的真实原因,无非不想看见李烨因为联姻扩大自己的势力,尤其是堂兄弟同时娶了乌家姐妹俩,这不仅可以提高李烨的威望,就是对抬高乌家的影响也有很大的助力。

大玄锡的赐婚无非是锦上添花,既然大玄锡不同意,高太后就绕开大玄锡,直接使用懿旨宣布李烨和乌琦梦的婚事,这让大玄锡的面子非常的难看。

朝堂上下谁都知道大玄锡和高太后面和心不合,没有想到因为李烨的事情竟然让两人的矛盾变得公开化,一时间朝廷上的各种传言骤然涌起,有人猜测这是不是朝廷上腥风血雨的前奏,惹得官员人人自危惶恐不安。

在这样的气氛下,大玄锡也不的不做出妥协的姿态,以这是皇室之间的家事为由,不需要自己亲自赐婚,有高太后懿旨赐婚更能彰显对李烨和乌琦梦的殊荣,大玄锡亲自挑选了几件皇宫宝物送给李烨,表示自己对李烨和乌琦梦婚事的祝贺。

但是谁都看得出来,这件事情已经让暗藏在地下的矛盾浮出了水面,现在之所以还没有爆发,只是时间和条件还不成熟罢了。

李烨一夜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又要多了一个老婆,对于这种事情,李烨根本就不会去推、也没有必要去推,自己娶谁也许自己可以做主,但是谁要嫁给自己,就不是李烨能做主了。和乌家联姻对于李烨并没有什么坏处,就算李烨不同意,李烨身边的人也会同意,何况这件事情涉及到高家和乌家,要是李烨反对这件事情,估计大玄锡和窦家做梦都要笑醒了。

既然是李烨要娶乌琦梦为平妃,自然就不能像娶高莹一样随便,三书六礼一件都不能少,一遍走下来,快的三四个月,慢的要一年半载也不算多。整件事情李烨根本插不上一句嘴,高太后和高鸣作为李烨的长辈代表李烨男方,和乌家女方长辈三言两语就要事情敲定下来,李烨需要的事情,就是像木偶一样走走过场,施礼鞠躬作揖保持着满面的笑容就算大功告成了,根本就不


状态提示:847.第847章 暗藏危机(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