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唐诗集萃》而已,用不着如此夸张吧,要是把编撰《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的想法提出来,岂不是直接就可以号令天下唯我独尊让天下群雄俯首帖耳了吗?
“拋,你就继续拋吧,没有想到敬翔的马匹拍的越来越精湛了”,李烨在心里非议道。
在某些方面敬翔与唐初的房玄龄有些相似,都是一个能臣,而非是直臣,就算李烨做什么事情有些出格,敬翔也会捏着鼻子不作声,不会像魏征一样直言纳谏,最多是在一旁悄悄的提醒李烨,希望李烨能加以改善。
李烨和敬翔相处的非常融洽,在李烨看来敬翔的圆滑和处世哲学,更多的是润物细无声,帮助李烨拾遗补漏完善各方面的制度和政策,把有时李烨偏激的做法变得容易让人接受。
债券的发行就像敬翔当初估计的一样,开始的时候辽东半岛的百姓很难理解,为什么辽东半岛会向百姓借钱,虽然李烨支付了百分之五以上的利息,但是这些利息并不能让人心动。李烨的话从敬翔的口中传出去,债券竟然变成了辽东半岛的建设资金筹集,毕竟辽东半岛现在要进行许多大项目、大工程,敬翔自然而然的把百姓的目光吸引到辽东半岛的恢复重建工作上。
这样一来,发行债券的理由就容易被人接受,李烨当初的赤字经济到了敬翔那里,再转一个弯就变得更加有深意了,有点像是后世的爱国主义教育,如果不买一点债券,怎么体现出百姓拥戴辽东半岛。
结果八十万辽东半岛债券还没有开始发行,已经被预订一空,许多人为没有提前出手懊恼不已,纷纷表示要辽东半岛再发行一些债券,不然不能体现出自己拥戴辽东半岛的信念。
债券发行到这一步变得皆大欢喜,辽东半岛有了一大笔的资金可以运作,百姓手中多余的钱不过是换一个地方存起来,而且可以多得到一些利息收入,一件在李烨看来就是经济上的事情,被敬翔包装成爱国主义宣传工具了,让李烨啼笑皆非。
从这一点上看,敬翔比李烨更加清楚现在的百姓心里想什么,当然也比李烨更加了解唐代,这点是李烨拍马也赶不上敬翔的方面。
李烨从来不认为自己比古人聪明,如果除去千年的知识,李烨可能甚至不如一个街头卖菜的老农,这就是命运,是命运把李烨推向了历史的前台,是命运一直推着李烨往前走,已经停不下来了。
一个人是改变不了历史的,李烨只是在影响历史,用自己的方法去影响身边的人,从而改变身边的一些事物。那些想用自己的能力就能改变历史的人,在李烨现在看起来有些可笑至极,因为李烨在影响历史的同时,也在被这个历史所影响。
李烨的一举一动都成了舞台上照射的演员,有些李烨很想跑到幕后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可是李烨发现自己身边已经有太多的人,他们可能需要李烨关心照顾,需要理由去帮助扶持,需要李烨给他们下达命令,李烨现在已经不再是当初一个人,而是一群人的代表,一群人的利益和诉求的代表。
全唐诗的编撰只是为了排解程菁菁心中的忧郁,而突发奇想做的一件事情,也许是李烨后世看过太多旷世巨作的原因,对于全唐诗的编撰工作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全唐诗的编撰可比后世《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编撰工作不知道小了多少倍,恐怕只有《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工程量的百分之一,这在李烨看来也就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没有必要惊动敬翔。
李烨完全错了,而且错的有些离谱,后世的全唐诗库共收录唐代诗人二千五百二十九人的诗作四万二千八百六三首,共计九百卷。李烨虽然不清楚这些情况,但是并不表示敬翔不知道这件事情的工程量,想把唐代三百年来的诗词收集起来,这本身就是一件工程浩大的创举。
当然敬翔是错误的曲解了李烨的意思,李烨并不是真的想把唐代三百年的诗词收集整理起来,而是给程菁菁找点事情做而已,当时李烨根本就没有往编撰全唐诗的规模上想,以讹传讹的结果就是这样。
一件内宅的事情就这样闹得沸沸扬扬,还惊动了敬翔亲自跑过来询问这件事情,李烨除了苦笑还能说什么。
“郡王殿下,光是收集唐代三百年的诗词,恐怕就要耗费数年的时间,加上抄录、分类、整理、誊抄、排版、堪行等等的工作,以某的经验来看没有五六年的时间根本就不可能完成。”
李烨现在都不好意思说出当时的想法,要是让敬翔知道,自己只是想哄程菁菁开心,恐怕敬翔非要跳起来掐死李烨,这么大的事情到了李烨嘴里就变成了小孩子扮家家的小事情,这不是有辱斯文是什么。
“不至于吧,一本《唐诗集萃》而已,用得着如此严肃吗”,李烨真的很郁闷,自己的家事怎么就能上纲上线呢?这时候,李烨除了顺杆子往上爬以外还能做什么,事情已经闹得满城风雨,就连敬翔都眼巴巴的看着李烨,李烨的肠子都悔青了。
李烨现在真的后悔当时异想天开了,“都是某当时考虑不周,如今此事应该怎么办”,有错就承认,反正有敬翔给自己擦屁股,李烨根本不用担心出什么问题。
这件事情都是彰显李烨文治武功的好时候,敬翔当然不想放过这件事情,而且这件事情宣扬出去,可以为辽东半岛赢得天下士子之心,更可以为李烨竖立明君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