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穿越重生>重生之大收藏系统>第三百一十八章 三件套

走进第二个房间后,王宋眼睛一亮,如果他猜的没错,这里肯定是属于主厢房,无论是空间和摆件都要好的多。

走进其中后,王宋第一个将眼神放到了其中的一个瓷器上,只见其以前肯定是用来放盆栽或者是养鱼的,只不过太久没人管,里面的水早已干涸,只剩下一些干枯的水草。

本以为会是什么好东西,可结果一上手后却发现居然就是个现代工艺品,这让王宋不禁苦笑不已。

将其放回原位后,王宋再次查看起了房中的老家具,可知掏老宅子最大的惊喜就在这里了。

其他的东西可能会有,但非常的少,只有老家具才容易出现一点,而王宋也想将自己的房子给弄得古朴一点,自然少不了这些东西。

看了一整圈后,王宋也只发现了两件值得入手的老家具,一张海黄梨的凳子,和一个紫檀木的的衣柜。

看到这里后,王宋不得不感叹,这龚育家祖上,还真是大户人家,而且这欣赏水平也非常的高,不然的话怎么可能出这么多的精品家具。

再次检查了一圈,发现没什么值得入手的东西后,王宋便准备去下一个房间看看,家具等看完了再搬也不迟。

“咚”,正当他想走出门口的时候,脚下却有个什么东西绊了他一下,不过王宋身形都没逛一下。而那个东西却被踹出了好远。

“咦”,低头看了一下后,王宋眼中闪过了一道亮光。赶紧走上前去将其捡了起来。

“乖乖,可千万别撞破了”,将其拿在手中后,王宋仔细的检查了一遍,发现其并没有什么破损的地方后,这心中才算是松了口大气。

“三河刘的蝈蝈葫芦,好东西啊”。王宋有些欣喜的将其身上的灰尘给抹净,放到手中仔细的查看了起来。

葫芦虫具是一种用以置纳冬虫蝈蝈、油葫芦、蛐蛐等鸣虫。能够揣在怀中把玩的物件,至于葫芦虫具中的上选之品,那必须要提到“三河刘”。

据民间传说:咸丰年间,有一年三河县阴雨绵绵。秋收不成,葫芦也成为残品,刘家为糊口求生,只能带着较好的葫芦来到京城同仁堂,准备借些钱好过年吃饭。

同仁堂东家将鸣虫放入刘家拿来的葫芦里,鸣虫一叫,声音愈显宽厚、宏亮。从此民间迅速传出“三河刘”的葫芦荫皮搭叶、瓷皮糖胎、发音宽厚的美誉。

“三河刘”种的葫芦大都在火沙地上种植,皮厚薄合适,深受玩虫者的喜爱。从咸丰年间至今。名气一直很旺,现今所见的许多珍贵藏品都是三河刘制作的。

“范制的,这造型。真心不错”,这是王宋上手后,对手中蝈蝈葫芦的第一感觉。

所谓的范制,其实就是在葫芦还未成型的时候,便用一些模具将其束缚起来,待其长成后取下。葫芦的体型自然就会跟模具一样。

而范的种类也非常之多,分为木范。瓦范,纸范,石膏范,也就是常说的木模,瓦模,纸模,石膏模。

其中纸模还有最为讲究,还分为两种类型,细纸模,和草纸模,甚至有些人还用的是布模。

最早官模葫芦使用的是木范,用四块梨木拼制,中心挖空,内阴刻所需图案题材,优点是此模可多年使用,缺点是每模只能范一个葫芦,产量很低,此为木模。

后来发展出现用五块或七块梨木旋制成模,在模外面雕刻花纹,此为阳模,然后在模具上覆泥,待泥稍干将木模中心抽出,使木模之分瓣木条依次拿出,再将泥范入窑烧制成瓦模,此模具的优点是可将一件阳木模翻制成多个瓦模,增加了范制葫芦的模具降低了成本,缺点是,有些泥范在入窑烧制时有变形。

木模翻制瓦模的技术无疑提高了范制葫芦的产量,而王宋手中的这个蝈蝈葫芦便是用的这种手段,因为这是三河刘的惯用。

……

看到这里,王宋就不禁有些感慨,一个合格的蝈蝈葫芦从出生开始,就要好生的照料着。

从最基本的种植架藤施肥,到更深层次的上模范制,如果中途有任何一个地方出错,那很有可能就会影响葫芦的品质。

如果品质出了问题,那么这个葫芦也就是废了,只能将自己一年辛苦劳作换来的成果丢掉,委实太过可惜。

观察完其的范制模型后,王宋便将眼光放到了其身上的图案上,仔细的鉴赏起来。

一件极品的蝈蝈葫芦,不光要看其形状大小,还要看其葫芦身上的图案,如果是名家出手的话,那肯定会身价百倍。

可惜的是,王宋手中的这个葫芦图案,并不是什么名家出手,但其身上的这幅火画,也是非常有意境了。

所谓的火画,其实很好理解,就是将一个铁条烧红,在诸如蝈蝈葫芦,木板甚至是纸上作画。

火画的施艺范围很广,诸如案头的文房用具、竹筷等等,当然,有火画,也有铁模烫印的,如杭州的天竺筷。

从小摆设,到门,窗,立柜,木橱的板,扇上,都可烫画,一些以木板代纸,烙铁代笔的单幅或条屏,更可悬挂后作壁上观,与传统纸绢画无异。

而王宋手中的葫芦,就是用的这种方法,葫芦身上画的赫然是一副山水画,远山近水,小船流水人家,尽显一副悠然自得的模样。

并且此葫芦在晚清时候就被裁切成器的,镶以象牙做的牙口,飘盖也是象牙为框,安有玳瑁蒙心。

高牙蒙心上镂空雕刻有荷花、鹭丝鸟,刻工精细,打磨精


状态提示:第三百一十八章 三件套--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