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嵩知道马腾领四万精兵屯聚长安上林苑,便是防备自己,有些好奇贾诩前来拜见自己有什么事情,便让人唤贾诩上前。
贾诩让皇甫嵩左右随从退下,皇甫嵩见贾诩一介文人,又都是凉州人,对自己不可能有什么威胁,便让左右随从退下。
贾诩便开门见山地说:“皇甫将军,此去京城,您必被董卓所害!”
皇甫嵩战气虽然只是后期武宗,但他在统御方面的才气达到了巅峰文尊,他目光如电,凝视着贾诩:“文和,何出此言?”
贾诩冷笑道:“皇甫将军您明知故问,您……”他把皇甫嵩和董卓的过节一五一十说了出来,最后说道:“董卓此人面善心恶,睚眦必报,他骤然升到高位,掌控朝廷,却无威信,除了废立皇帝之外,他就要靠除灭几个海内人望的功勋大臣来威慑群臣,此前他试图斩杀尚书卢植,卢植潜逃,他又杀害卫尉张温,张大人跟皇甫将军曾同为董卓的上司,董卓杀了张温,下一个对象便是将军您了。”
董卓这货似乎跟每个上司都有嫌隙,和张温的嫌隙是在四年前。
四年前,汉灵帝拜张温为车骑将军,封董卓为破虏将军,与荡寇将军周慎同为张温部下。张温以皇帝诏书征召董卓,董卓拖延很久才前去晋见张温。
张温责备董卓,而董卓应答时毫不恭顺。
孙坚当时任张温的参军,看董卓桀骜,上前附在张温的耳边悄声说道:“董卓不怕获罪,反而气焰嚣张,口气很大,应该按照军法‘受召不及时到达’一条,申明法令,予以处斩。”
张温回答说:“董卓在黄河、陇西之间一向有威望,今天将他杀死,西征将没有依靠。”
孙坚说:“将军亲自统率皇家大军,威震天下,何必依赖于董卓!观察董卓的言谈举止,对您不尊重,轻视长官,举止无礼,是第一条罪状;连章、韩遂叛乱一年多,应及时征讨,而董卓却说不可,动摇军心,是第二条罪状;董卓接受委派,无功而回,长官征召时又迟迟不到,而且态度倨傲自大,是第三条罪状。古代的名将受命统军出征,没有不靠断然诛杀以成功的。如果将军对董卓加意拉拢,不立即诛杀,那么,损害统帅威严和军中法规的过失,就在您的身上。”
张温心慈手软,没有下手。
人跟人的缘分就是这样,当年孙坚劝张温杀董卓,张温不下手,后来就沦落得被董卓所杀,而孙坚在讨董战役中表现得最为积极,几乎是以一方之力将董卓赶出了洛阳城。
皇甫嵩惊愕道:“董卓杀了张温?此事可否属实?”
贾诩点点头:“董卓污蔑张温与袁术勾结,将张温灭门。”
其实,历史上,是到了第二年,张温不与董卓结交,董卓甚为怨恨他,就污蔑张温与袁术私通,将张温斩杀。
马超为了说服皇甫嵩下定决心讨伐董卓,就事先让陈琳伪造了一封书信,以张温的口吻写给袁术,说跟袁术里应外合,攻破洛阳,擒杀董卓,这封书信蹊跷地落在吕布手里,吕布如获至宝,密告董卓,董卓当时正在大会群臣,接到吕布的通报后,立刻命令吕布将张温从宴席中拖出斩首,并将首级呈上,百官见之俱感颤栗,唯董卓一人饮食谈笑自若。
这个事情刚刚发生才两天时间,消息还未传到皇甫嵩耳朵里。贾诩事先参与到这个筹划里,所以他远在长安上林苑就知晓张温被董卓所杀。
皇甫嵩有些将信将疑,他始终觉得,董卓不会那么绝情,毕竟张温曾经照拂过董卓,如果张温听从孙坚的劝谏,董卓可能就活不到现在,董卓应该念及旧情。
贾诩并不捉急,淡淡一笑:“皇甫将军如若不信,可派人去洛阳打探一下。”
皇甫嵩不敢再贸然前往洛阳,便差遣他儿子皇甫鸿(字坚寿)去洛阳打探。
皇甫鸿跟董卓素有交情,历史上董卓想杀皇甫嵩时,皇甫鸿就从长安跑到洛阳,董卓正摆设酒宴,大会宾朋,皇甫鸿抢步向前,与他辩理,且责以大义,叩头落泪。在座宾客深受感动,纷纷替皇甫嵩求情。董卓这才离席而起,拉皇甫鸿和自己同坐,并派人释放皇甫嵩。
皇甫鸿到了洛阳,面见董卓,董卓没有见到皇甫嵩,就问皇甫鸿,令尊为何不来京城就任城门校尉。
皇甫鸿托词说父亲皇甫嵩身染重病,暂时需要在长安休息。
董卓不疑有他,跟皇甫鸿把酒谈心。
皇甫鸿确认张温被董卓杀死,便飞马离开洛阳,返回长安,告之皇甫嵩。
皇甫嵩这才相信贾诩:“文和,你且说,来我这里有何要事?”
贾诩便说:“既然皇甫将军不愿前去京城受死,那不妨跟我家将军一起合兵一处,讨伐董卓。”
皇甫嵩吃惊道:“你家马将军不是董卓安置在上林苑监视我的吗,他不是董卓的部下吗,为何要反董卓?”
贾诩朗声道:“我家将军乃伏波将军马援之后,精忠为国,暂时依附董卓是为了……”他把他跟马腾、马超合计的事情有选择性地告诉了皇甫嵩。
皇甫嵩颇为心动,但有一点让他很迟疑:“董卓现在掌控朝廷,挟天子以令诸侯,我等讨伐他,便等同谋反。”
贾诩冷笑道:“皇甫将军,董卓私自拥立陈留王为帝,洛阳那个朝廷便是伪朝廷,讨伐伪朝廷乃大义也,何来谋反之说。”
皇甫嵩苦笑道:“文和,如今皇子辨已被董卓所害,普天之下仅有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