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跟他的计划呼应似的,第二日,阴雨竟然停止了,天空出起了久违的太阳。绵雨之后的阳光最是酷热,蒸汽上升,人马都热得吐出舌头。
到黄昏,一切准备就绪。
石宣英一马当先,亲率大军,进攻刘氏把守的成皋关大营。
成皋关是两军首当其冲的争战之地。只消看看这个要塞所处的地理形势,就可知其原因:成皋关面积6000平方公里,周300公里,台地略呈棱形,海拔在400米以上。台地边缘受流水侵蚀和河流冲刷,形成陡峻的黄土断崖和冲沟,沿河断崖大多在50米以上,整个台地犹如一巨大黄土城堡。
台地中央更有两座超过千米的孤峰山和稷王山,东西相对,宛若台地的两只眼睛。占据前面的上菱原,东南可控制涑水河谷的南北孔道,西北则可控制汾河河谷东西孔道,进可长驱突击,退可守险无虞,古来构成西南拱卫长安、东北屏翰晋阳的地理形势。
同时,台地地处暖温带,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盛产粮麻,向为民给军需的理想所在。所以谁占有上菱原,谁就取得了战略主动。
刘氏政权仗恃地广人众、粮足马肥的战略优势,欲一举荡平;葡勒这几年也是励精图治,特别是注意一个个战役胜利的积累,信心和实力与日俱增。
如今刘氏,如欲站住脚进而巩固和发展关中,则必须守住成皋关——此正是葡国的“软腹部”,石宣英征战多年,深知厉害,早已如坐针毡,如鲠骨在喉——想要一举拔除成皋关,不单是因为赌气,更是因为如此,所以,才不惜以赌国运。
石宣英由洛水麾军沿河谷道南下,至成皋关西部,军势浩大,号称“连营四十里”。
他趁着天气好转,连夜赶路,到了成皋关下,展开围攻。刘氏守军则沿城挖堑截击地道,并严令战士守堑,城外一旦挖透堑壕,立即擒杀,又于堑外贮积柴火,备足风箱,如有敌蛰伏地道,即鼓风以烟火灼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