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1926之崛起>第二百三十四章 大战序曲 大捷之后(二)

除了林蔚和杨永泰,其他几人毋蒋介石怀是面丹表情她插以白认,都是一头雾水,再想不到东北出了什么大事情值得蒋介石如此大动干戈地半夜把他们这些人都找来。

杨永泰的神情早被蒋介石看在眼里,也知道杨永泰已经看出端倪。这是在配合自己吊大家的胃口。蒋介石决定给杨永泰一个机今,笑着对杨永泰说:“畅卿,你来说说

杨永泰略微欠欠身子。笑着说:“委员长这个时候把我们都找来。自然是发生了大事,如果是东北发生的大事,那么除了刚才何总长和宋部长,以及岳军兄所说的几种可能外,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东北打了胜仗,而且还是一个不小的胜仗。委员长神态从容,永泰以为应该是第四路军在西线打败了苏军。不知永泰所猜是否正确,还请委员长明。

蒋介石见吊足了几个大员的胃口,也不再卖关子,再也掩饰不住心中的兴奋,开心地笑着说:“畅卿说的对,就是东北打了胜仗。

一听蒋介石证实是东北打了胜仗,众人都长长出了一口气。几个月来,他们听到的都是东北军不断丢城失地,损兵折将,甚至东北军的黑龙江舰队都快被苏军炸没了。这次终于是打了一个胜仗。

可是一场小胜对战局能有多大的作用?这场蒋介石盼望已久的胜仗,最多也就是消灭苏军个把团营建制的部队,对于东西两线十多真的苏军来说,不仅不会伤筋动骨,甚至几乎就没有什么意义。

就为了一场胜,就大动干戈地把他们都找来,这也太小题大做

不过众人也都理解蒋介石。虽然他表面上坚决反对同苏联人谈判解决中东路问题,可是其实他骨子里也是不愿意和苏联人真正死掐的,他只是想用一场胜利,让苏联人有所顾忌,让苏联人软化谈判立场,这样才好谈判解决问题。此前。蒋介石毛所以不和苏联人谈判,就是因为苏联人态度十分强硬,必须收回中东路,而蒋介石又绝不敢同意把张学良从苏联人手中夺回来的中东路再由他拱手送回去,那样的骂名蒋介石现在可是担不起的。

可是,苏联人能为一场无关大局的败仗退缩吗?几人甚至在心里都有些可怜蒋介石,做这个中华民国的领袖还真是不易!

蒋介石看着除林蔚以外的众人那言不由衷的笑脸,也不介意,只是从抽屉里拿出一个文件夹,又慢条斯理地打开,拿出几份电报。从中捡出两份在手中扬了扬说:“这是张汉卿和文戈两人两个小时前分别发来的急电,张汉卿在电报里说“文戈指挥西线满州里方面的第四路军和东北军三个旅的部队大胜苏军,毙伤俘获苏军数万

一说到“毙伤俘获苏军数万。”蒋介石一向喜怒不形于色的脸上,露出了难得一见的灿烂的笑容。

“什么?大胜苏军,还毙伤俘获苏军数万!”蒋介石的话让众人全都又惊又疑。

打一场小胜他们他们还是相信的,可要歼灭西线数万有飞机、大炮、坦克的苏军,他们连想都没有想过。

“这个战果是假的

几人心里几乎同时出现了这个念头。可是见蒋介石如此高兴,多数人都没敢扫蒋介石的兴。

宋子文张张嘴,想要说什么,可最终还是没有说。张群、陈果夫、杨永泰、王正廷都看着蒋介石没敢出声,只有何应钦,微皱着眉头问蒋介石:“委员长,前方战事吃紧时,往来的电文有时会因为各种原因出现错误,这也是难免的。是不是再核实一下。”

蒋介石知道这是何应钦在提醒他这份电报的真实性,不由暗暗点点头。

何应钦的才能虽然谈不上走出类拔萃,可也是上等之选,最关键的是这个人性格耿直,从不媚上。这样的人在当今的国民政府里可是不多见,在蒋介石的阵营里更是凤毛麟角,有这样的一个人在身边,可以让自弓更清醒,这也是蒋介石在上次下野复出后,并没有追究何应钦当时的暧昧之举的一个原因。

其实不要说何应钦和众人,就是蒋介石在收到电报后的第一个反应也是如此,不过他已经动用他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反复核实了,虽然这些人都没有亲身在满州里。甚至也不在海拉尔,可是他得到的所有情报都显示一个迹象,一个结果,那就是满洲里是胜了,而且还是一个十分巨大的胜利。这也是蒋介石为什么在收到电报匕一人才把众人招来的原因。蒋介石笑着说:“敬之,张汉卿的消息应该是他在满洲里的部队抢先发给他的,不过这个消息绝对可靠。沈阳城里现在鞭炮已经响得震天,张汉卿买了十万大洋的鞭炮免费发给沈狙市民燃放,学生们都已经连夜上街游行庆祝了。

接着蒋介石又故作可惜地说:“这十万大洋要是买炮弹,倒是可以炸死很多苏军。”

蒋介石把手里的另一份电报递给林蔚说:“这是文戈随后发来的电报,他在电报中说,“此役,全歼西线的所有苏军部队,占领了满州里对面苏联境内的大乌里地区。蔚文给大家念念吧。”蒋介石特意把“西线所有部队”这几个字说得很重。

林蔚接过电报,站起身大声念道:“委员长均鉴:职宋哲武奉委员长军令,自沫源赶赴东北抗击苏军入侵。虽苏军不断迭次增兵至凹余,然哲武不敢忘委员长勉励奋勇杀敌之教诲月口日接管西线指挥权,旧日派两营分别进入满州里和扎安诺尔,协助原守军抵抗苏军进攻。苏军于口日零时越过边境开始向我发起总攻。


状态提示:第二百三十四章 大战序曲 大捷之后(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