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1926之崛起>第二百五十二章 中原大战 阎锡山的虚惊
宋哲武相信。只要挺过这多半年。到了山西他就会有办法解决粮食和灾民的安置问题。(--

对于这些整编不下的新兵,宋哲武一股脑地把他们都塞进教导总队的新兵大队和新成立的工程兵教导大队。以至于这个新兵大队和工程兵教导大队人满为患,其规模已经各自都不下于一个师了。

至于武器宋哲武现在是不缺的。不仅蒋介石和阎锡山、张学良在满洲里大捷前给了他不少武器弹药。满洲里大捷后他缴获苏军的武器弹药都堆成了山,哈尔滨祝捷大会后,张学良知道蒋介石给宋哲武增加了番号,有主动送给宋哲武大批的武器。只是有一点让宋哲武很头痛,那就是它的部队武器型号有些杂。仅步枪就有好几种型号。不过他现在没办法解决,这些都要等他拿下山西后才可以彻底解决。

还有一件事情宋哲武也是必须办的。那就是选派留学生的问题,宋哲武要箫国栋亲自负责,找研究院的那些专家学者们帮忙,从学生们中间挑选出如人,派到欧美学习。这些人留学所学科自,要尽可能的广泛。而且以后每年都要派出劲人,这要形成制度。宋哲武就是想要尽可能多地储备人才,为了以后的展早做准备。

部队整编完成后,刮练就立刻提上了议事日程,各个师旅都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大练兵活动,一时间整个太行山区到处都是喊杀声和乒乒乓乓的枪声、隆隆的炮声。虽然整个第四路军的练兵活动进行的如火如荼。可是部队的长距离奔袭演练却是不能再搞了。

原因就是,宋哲武带着张亚飞的一师和骑兵旅离开沫源后,箫国栋和陶蓉两人按照宋哲武的计划。在各部队的七练计划中,加入了大量的远距离拉练。这些拉练的范围基本上限制在太行行署区域内。在太行行署狭长的区域内,从南到北或从北到南交叉演练,南面最远到邯郸。北面最远到达距大同仅仅刃里的地方。

所有部队都在太行山中跑了一圈。这样的大范围拉练演习,不仅是简单的越野行军,而是各部以师、旅为单位,大单位全员出动,而且还要带足粮食弹药,甚至还包括野战医院。总之,一切一切都以实战为目标,以各师、旅单独快远距离出击为目的,甚至还要演练昼夜连续作战的科目。

这些部队拉着装备物资在太行山区几乎都转了个遍,几个师长还好。他们都明白演练的目的,可是下面的部队就不同了,各级人员都有怨言,只是在箫国栋、陶蓉和几个师长的严令下,才坚持完成了演练。

通过这次远距离的近于实战的拉练,曝露出了不少问题,比如快反应、侦查情报,还有各部队的协调联络等。问题最大的还是后勤问题。许多部队都出现了后勤补给和前方部队脱节,补给不及时的问题。

在随后的总结中,针对曝露出来的问题,箫国栋和陶蓉等人都及时采取了措施,有的甚至在报请宋哲武同意后,小范围的调整了编制。

第四路军的各级人员有怨言还好说。毕竟这样的大规模演练把他们累得够呛,可是对于晋绥军甚至阎锡山来说,就不只是有怨言那么简

了。

第四路军开始奔袭演练的第二天,阎锡山就开始收到他派在沫源的情报人员的报告,随后太行山从北到南各处都不断传来相同的情报,十多万人完全是实战的大动作不由吓了阎锡山一跳,他的主力部队这时大部分部署在晋南、晋西,目的是防备河南的中央军和陕西的西北军。去年十月前,在蒋介石的默许下,宋哲元曾经联络韩复杂和石友三一度要进攻山西,所以阎锡山把他的主力都调到了晋南和晋西。

当时据阎锡山得到的情报。宋哲元针对晋绥军善守而不善野战的特点。和韩复杂商定,不和晋接军逐城争夺。只以部分部队监视阻击据城而守的晋南和晋西的晋绥军部队“以主力部队绕城而过,尽快会兵太原。认为只要拿下太原这个辽西经济军事中心,阎锡山在山西就无法立足,必然在西北军和韩复桀、石友三的部队的打击下退出山西。而拿下山西。就可以给穷困的西北十吼训一个富足的后方冯玉祥就可以重整部队,重振西业,

蒋介石虽然知道宋哲元等人的心思。还是暗中默许韩复集参与,他认为西北军和晋接军这一开战。必然是两败俱伤,绝不会向宋哲元想象的那样简单,更何况还有绝不会重回冯玉祥手下的韩复杂在。

蒋介石乐见的事情,阎锡山自然就难受了,宋哲元等人的计划,可以说正击中阎锡山的软肋。

一般的军事行动都不会置后方的敌人于不顾,这样很容易被敌方包围。因为粮弹断绝而被歼灭。可是这也要看对手的能力,晋绥军虽然以善守闻名,可是也并不惧怕野战,至少阎锡山是如此认为。他绝不会坐视别人跑到他的老家来撒野。他是不会让晋绥军固守的,就是拼了老命他也会和西北军碰上一碰。

问题是他面对的是穷的。丁当响的西北军,就是投了老蒋的韩复某和石友三也不富裕,他们本来就没有充足的弹药。自然也不需要多少补充。至于粮食就更不成问题,晋南、晋中是吐西的粮仓,刨门完全可以就地取食。

山西东面和北面最易防守,西面和南面就要差些,要是真让他们二三十万穷极了的大军冲进山西腹地来,即使最终打败他们,山西也会被打个稀巴烂,他阎锡山也会元气大伤,不要说再没有实力和蒋介石一较长短,甚


状态提示:第二百五十二章 中原大战 阎锡山的虚惊--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