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汉末风云之大夏帝国>第一三九章 陈留战火

第一三九章 陈留战火

(***:雪恋开了本新书《核聚变风云》,大家前去捧捧场吧,***、***一下,要是有***票票,也可以扔两张在那里。新书是写的《汉末风云之大夏帝国》主角曾炩的第一次重生时的事情,有兴趣的可以追看一下,谢谢大家的照顾!)

五月下,兖州定陶,大元帅行辕。

北疆军统帅太史慈、张飞、关羽、吕布和徐晃赶到了行辕。

贾诩详细说明中原大战的具体部署。

为了掩藏攻击中原的真实意图,早在去年开始,朝廷便开始有意大肆散播北疆胡族入侵边塞的消息,并于去年年底开始征调军队出塞,征调大量粮草辎重和民夫北上大漠,开挖连通巨马河和沽水河的渠道,以营造大军北上攻击胡人的假象,从而欺骗和麻痹叛逆,为大军攻击中原做好准备。

从目前的局势来看,河北此策已经达到了预期效果。如今曹***、袁术、孙策的大军正在江淮一带交战,中原兵力空虚。

现在一切都已准备就绪,只待秘密南下的大军赶到指定位置后,即可展开攻击。

此次中原大战的初期,总共有五个战场。

首先是中原战场。渡河南下攻击豫州的主力是北疆军两个军的六万步骑大军和塞外四万铁骑共十万大军。这十万大军的目标就是在半个月内占据梁国并协助占领陈留、沛国。前锋大军要兵临谯县城下,把曹***的军队***到豫州西南部的汝南郡,迫使曹***不得不在城父、武平一带集结大军和我们对抗,以形成决战态势。

第二个战场在徐州。高顺已经奉命进入徐州,他将会合徐州的臧霸、孙观、管亥等人从北海方向杀进沛国,其目的是为了牵制曹***的兵力,以策应我们在中原的大战。另外,云长回到徐州之后,要率领大军攻击扬州的九江郡和庐江郡,主公不希望这两个地方落入江东孙坚或者是袁术的手中。

第三个战场在河南。司马懿和王凌的四万大军已经渡河南下。他们的目的不是攻城拔寨,而是威胁颍川,把曹***的兵力从中原调离开,把曹***的数万主力大军拖到颍川战场上,从而帮助大军顺利***中原。

第四个战场在兖州陈留郡一带。曹***即使回军救援河南,但他依旧会留下一定数量的军队屯兵于长垣、济阳一带,以便伺机威胁中原的定陶、昌邑,为其攻占中原抢得先机。翼德回东郡后,要迅速率军南下,攻取陈留郡。

第五个战场在弘农郡。太史慈将军要率领大军,在最短的时间内攻取南阳郡,将刘表和曹***隔离开来。

按照预定攻击之策,南下中原的各路大军将在五月下到达指定集结位置,六月初展开攻击。

贾诩的手指向了苍亭和茌平,“南下船队进入黄河后,立即赶到苍亭和茌平一带,在两地之间的河面上架起十座船桥。”

“十万步骑大军同时过河,然后兵分两路。”

“公孙瓒将军,朱灵将军、李傕将军、郭汜将军、韩浩将军统率五万大军为右路,从苍亭一带渡河,然后由东阿、范县、鄄城、乘氏一路向西南方向杀进,直奔定陶城。”

“曾衡将军、曾僕煦将军、方悦将军、卞喜将军、吕威旷将军统率五万大军为左路,从茌平一带渡河,然后由临邑杀进东平国、任城国,直奔昌邑城。”

“吴雄上校和吴敦上校统率一万大军,确保大军粮道的安全。”

贾诩仔细交待了一些细节后,郑重嘱咐道:“曹***的大军主力现在在淮水南面,距离定陶、昌邑大约一千里,从我们攻击开始到他们接到消息,再到他们日夜兼程赶回中原,最多不会超过二十天的时间。所以我们此次攻击,时间只有半个月,行程大约九百里左右。也就是说,左右两路大军除了按一日百里的速度行军外,攻城拔寨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六天,即使要延误一点,也不能超过八天。超过了这个时间,我们就很难抢在曹***的大军返回之前,顺利攻占豫州北部了。”

“左右两路大军要在半个月内杀到定陶和昌邑,向豫州发起攻击之后,必须要舍弃一些小城,以攻占大城为主。这时,为了确保粮道畅通,铁骑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把这些仍旧控制在曹***军手里的城池团团围住,待大军于睢阳、沛国一线击败曹***的大军后,再回头招抚和击杀。”

六月初,陈留郡,长垣城。

猛烈的战鼓声冲天而起,接着长垣城上空发出了一声惊天动地的轰鸣,伴随着由远而近的刺耳厉啸,一片巨大的黑色箭云从天而降。

“咻咻……”利箭撕裂空气的声音惊心动魄。

“咚咚……”利箭撞上盾牌,钉上城墙,穿透城楼门窗的声音骇人心魄。

惊慌而凄厉的吼叫声此起彼伏,霎时汇成了一道道波涛汹涌的声浪连续撞击在摇摇欲坠的城墙上。

曹秉猛地睁开眼晴,翻身坐了起来。

身心的极度疲惫深入骨髓,浑身上下的酸涨痛疼让他不由自主地***起来。一连数天的激战严重透支了他的体力,此刻的曹秉茫然坐在榻上,脑中一片空白,他分不清自己是在梦中还是在现实里,现在是白天还是晚上。

耳畔传来密集的“叮咚”声和一阵阵尖锐的呼啸,就象一场狂风暴雨突然降临到平皋城。大雨滂沱?下雨了?曹秉闭着眼晴,晃了晃麻木的脑袋,支撑不住疲倦的身体,慢慢向榻上倒去。

“咣当……”一声响,屋


状态提示:第一三九章 陈留战火--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