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玄幻奇幻>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三百一十八章 第二次北伐(上)

对于张俊死不改悔和积极不合作的态度,不但韩世忠无可奈何,连一向牛气冲冲的都督大人张浚也都没辙了。

最后,还是左丞相赵鼎想出了个偷梁换柱的办法。

赵鼎的做法是,先将赵密强行调往临安府殿前司,到皇帝麾下听使唤;然后把原先的殿前司杨沂中的军对去支援韩世忠。

这个办法本来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在实际操作中,又有新的问题出现了。

杨沂中可不比杨密,他武功高强,而且是高宗皇帝最信得过的御林军总管,虽然官衔比韩世忠低,心里却是不服韩世忠。

这就是所谓的“天子身边人,逢官高一级”。

结果是,杨沂中军在六月前后进屯泗州,却又不归韩世忠统辖,没给韩世忠提供哪怕一丁点的帮助。

于是乎,韩世忠再谋进击的计划便搁浅了。

韩世忠非常生气,对于朝廷的安排失望之余,唯有带兵杀回江南。

为了向朝廷显示自己在战场上的无敌,老韩除了带领全军回归外,还特意把一万多名淮阳的百姓安全带回到驻地。

韩世忠的这个举动很有意思:老百姓们拖男带女,行动缓慢,与军队同行乃是兵家的大忌,除非实力比敌军高出一筹,敌军不敢靠近骚扰。

这个举动,说白了就是给总指挥张浚打脸。

连最基本的粮草后援都没有安排好,还谈什么北伐大业!

......

在绍兴六年的七月间,也就是韩世忠收兵回朝的三个月之后,岳飞也开始了他的北伐。

岳飞之所以耽搁到七月才出征也有些客观原因。

第一是高宗皇帝想他了,便把他宣召到临安府中见面聊天。真的只是聊天,并没说什么重要的事。

虽然两人并没有聊什么实际性的内容。但是这些沟通是一种必要的政治手法,能够让上下级之间迅速产生亲切感,从而让工作更顺畅有效率。

在此时朝廷的心目中,岳飞的战斗力又强。又廉洁奉公不扰民。还特别听话,简直就是三好学生中的典范。

对于这样的好孩子。皇帝肯定是千方百计都要拉拢的。

......

王彦是第二个耽误岳飞出征的原因。

当时王彦所统八字军驻守荆南府,其正式军号为前护副军,王彦任都统制。

这位八字军创始人的年纪很大了,而且多年四处征战。健康迅速恶化,还患上了非常严重的疾病。

左相赵鼎和右相张浚商议,万一王彦病故,其军便无人统率,不如将此军移屯襄阳府,由王彦出任知府兼京西南路安抚使,受岳飞“节制”。等岳飞移军襄阳府。作为其宣抚司驻地后,就将八字军并入岳家军。

他的军队就近交给岳飞,辖区刚好就在旁边,一切都是顺理成章。

赵鼎和张浚的这番安排。给王彦军队番号,让他个人拥有实际管辖的区域,其用意是让他能够光荣地退休。

可是王彦并不领情,还拒绝接受这样的安排。

岳飞是他曾经的部下,并且是很不听话很违逆很刺头的那种。这些年里岳飞声威大震,每一次大功铸就,都仿佛是对他的讥讽。

因此,对于朝廷这样的安排,让他无法忍受。

王彦终究是不同凡俗,在压抑和病痛之中,他突然振作,居然病好了起来。

朝廷为息事宁人,只好下令将八字军调驻临安府。

就这样,王彦辞去了襄阳知府一职,率领本部一万人马,由荆南府离岸登船,顺江东下,转去张浚的都督行府参议军事。

传说之中,王彦途中经过鄂州,岳飞约他在江边一叙。在浩荡的江水之畔,两人执手交谈了好一阵子。

史书中没有记载他们说了什么,只是一阵江风吹来,王彦立即登船解缆而去。那船乘风鼓棹,远飏千里,很快就远了。

岳飞一直目送着,不断叹息。王彦风骨硬朗,愈老弥甚,不愧一代英才。

不过回到现实中,岳飞却发现防务有了点小麻烦。

八字军跟着王彦到临安府去了,成了张浚的都督府嫡系。岳家军的实力不仅没有因此而增强,反而要因为接管原八字军的荆南府防区而分散兵力。

又得进行一番人事调动,又要临战减兵。

......

当然,还有一件事情耽误了岳飞的出征---岳飞的母亲去世了。

在古代,由于医药等多个因素的限制,人生七十古来稀。而岳飞的母亲姚氏年逾七十,在宋朝也算是高寿了。

只不过岳飞侍母至孝,平时尽管军务繁冗,只要不出兵,总是晨昏侍候,亲自调药换衣,无微不至。

为照顾姚氏的休息和调养,岳飞连走路和咳嗽都不敢出声。

两年前,岳飞在克复襄汉六郡后,就因姚氏病重,“别无兼侍,以奉汤药”,上奏恳请暂解军务,建议由王贵和张宪两人代统岳家军。

这次老母身故,其悲恸之状更可想见。三天之中,岳飞连水浆也不喝一口,哭得双目红肿,旧病复发。

最后,岳飞把母亲埋葬在风景优美的庐山;而高宗皇帝为此特赐银一千两,绢一千匹,以示安慰。

岳飞平日自奉俭薄,但此次却例外地大事铺张,“仪卫甚盛,观者填塞,山间如市”。他认为既然在老母生前不能尽孝,死后的厚葬,乃是最后一次尽孝的机会。

丧葬完毕,岳飞就在著名的古刹东林寺中,为母守孝。

按中国古代的礼法,儿子必须“丁忧”三年,如有特殊


状态提示:三百一十八章 第二次北伐(上)--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