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惠帝之子>第026章 史官节操

在刘恭的强烈要求和太后张嫣的转达之下,太尉周勃被加封为帝太保,专授皇帝武事。当然,这个太尉的职位还是保留着的,毕竟王陵只是一个特列。

到了六月中旬,河南郡守吴公上奏言道,“今有流言自淮阳国传出,曰已故淮阳王非因病薨,臣恐殃及太皇太后声誉,使人彻查此消息来源。现已查出祸一十四人,专事流窜于河南郡内,四处造谣。另根据其中几人招供,此事系有人蓄谋,以财帛诱使几人……主使不明,望太皇太后严加防范……”等一系列调查结果。

此外,吴公还特地在奏章的末尾点出了门生贾谊在此事中的现之功,并盛赞道:“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这份奏章唤起了吕后对此事的记忆,这时她才匆匆下诏禁止民间私自传播流言。心里对这主使者的怀疑,自然都到了高帝现余诸子的身上。

炎热的夏天终于过去,转眼进入了凉爽的七月。

十九岁的贾谊随着老师的奏章一同进入了吕后的视线,从河南郡被征召入京让他担任博士之职,这足足比史上早了两年,在所有的博士中,他依然是最年轻的。

汉代的博士是一种备皇帝咨询的官员,贾谊这个年轻的博士,自然是吕后为刘恭所准备的。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的著名诗篇,刘恭作为一个文史爱好者自然所知甚详,所以当他听说新来了一个名叫贾谊的博士时,立即就想到了那个写下了《过秦论》的天才。当时就暗想:“我才不会像某人那样昏庸,听了男宠的话贬谪贤臣,把他召回来却又只为问些鬼神之事。这样的诗,李商隐再也不会写的出来了吧!”

及至见到贾谊之面后,刘恭就更加肯定了自己的想法。

贾生果然不愧“才调无伦”之誉,不仅学识渊博对答如流;还常常滔滔不绝,说得有理有据,常能说出自己想说而说不出来的看法。

自此,刘恭的常用侍读队伍里又多了一个人。

“《春秋左氏传》为春秋末期的鲁国史零级大神/19181/官左丘明所著,起自鲁隐公元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以《春秋》为本。陛下既习《春秋》,当以《左传》为对照。”

天禄阁内,当年迈的太傅王陵得知博士贾谊少年时跟着荀况的弟子、秦朝的博士张苍学习过《春秋左氏传》时,就让他代替了自己的实际教学的工作,开始教授刘恭等人这部他研究甚深的《春秋左氏传》。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所以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陛下可有疑问?”贾谊解释完一篇“郑伯克段于鄢”后,转头望向刘恭问道。

刘恭对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本来就十分清楚。不过听完《左传》中这段对史官笔下含义的解释,想起史记中:“少帝及梁、淮阳、常山王,皆非真孝惠之子。杀其母,养后宫,令孝惠子之。”的这句记载,还是压抑不住对后世史官的愤怒,脱口而出道:“朕读“赵盾弑其君”和“崔杼弑其君”两个典故之时,都可从中看出史官的气节。尤其晋国史官太史伯记载下“崔杼弑其君”并为崔杼所杀,后太史伯的两个弟弟也和哥哥一样,最后逼得崔杼无奈,只好任其记载下了“崔杼弑其君”这一段。为何今日这篇“郑伯克段于鄢”中的史官却是如此的没有节操?连讥郑伯失教逼弟出奔都不敢秉笔直书。”

一口气说完,刘恭憋得青筋乍现,坐在那里气鼓鼓的瞪着贾谊,像是在等待他的回答。

“这……”贾谊被刘恭跨越性如此之大的问题给问懵了,一时间不知该如何回答。

刘恭此时也意识到自己的失态,想起人品问题与道德教育无关,也就不愿再在谁有气节谁没气节这个问题上纠缠下去,对着有些瞌睡的太傅王陵道了声“不适”就先行离开会永寿殿去了。

一路上,刘恭仍是愤愤不已。

史官如果不能秉笔直书,那要来何用?不把历史得失记录下来,后人只会继续重复前人所犯的错误,还何谈以史为鉴。看一本记事的史书都要猜测当时的史官到底是什么意思,只会误导后人……

行至永寿殿门前,太后张嫣见刘恭气呼呼的回来,大奇问道:“是何人惹恭儿生这么大的气?”

“还不是那个模棱两可的太史……”说道这里,刘恭忽地住口,那个身残志坚的“太史令”现在可还没出生呢!

“想想这也不能完全怪罪到他身上。以后的皇帝的权利太大了,就算为了家族,史官们也不得不妥协,何况他还算是有良心的在字里行间留下了很多的线索。”刘恭渐渐理清了思绪,“看来,是该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授以重权,好让他们可以不受干扰的记录真实的历史了。”

想到此处,刘恭抬起头迎着太后张嫣担心的目光,微笑着道:“朕没事,只是刚才读书的时候太过入神,被几个书中小人气到了。”

“哦!”太后张嫣松了口气,关切道:“恭儿读书也莫要太过费神,身子要紧。”

刘恭心头一暖,道“朕知道了,多谢太后关心。”

六年九月,宣平侯张敖


状态提示:第026章 史官节操--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