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青春校园>女教授古代青云路>第83章 院试
。’乡试以上称为正考,以下则是预考。所谓大题便是形式与文意完整的句子,小题就是截搭题。

即使没做过八股文的也能看出来,小题因为割裂经文,牛头鹿身,在士子看来,往往题意难明,题情难得,在破题时但有毫发之差,写出来的文章便去了千里之外,所以时人皆认为‘小题难于大题’。

现在李大人不知道抽的什么风,所出的就是一道截搭题,而且是变态的‘书’、‘经’混搭,无怪乎大部分考生哀叹不已,就连郑青鸾一看题也想直接打了包裹回家算了。奶奶个熊!太难为人了!

她觉得沮丧极了!但通过栅栏门,看见对面的几个号舍,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一身葛衣,却气度沉稳,就见他微微沉吟片刻后,便面露微笑,开始提笔在稿纸上疾书,显然已经成功破题。再看另一个,十七八岁的年纪,一身华服,虽然紧皱眉头,但经过一番苦思冥想,也已经开始面色凝重的提笔书写。

其他人离得较远,看不清楚表情,但只看动作也知道他们陆续解题完毕,开始构思文章。

郑青鸾咬咬牙,心道,拼了!反正大家都觉得难!她也不一定考的太难看!

郑青鸾再细细的琢磨了一下那截搭题,心中首先定位各自的出处……前一句‘乃是人而可以不如鸟乎?’出自《大学》,原句是‘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人要知道居止,也即是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

后一半‘诗云:穆穆文王’则是《诗经》里的诗句,原文是‘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意思是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他娘的,这看起来完全是十三不靠。怎样将两个毫无关联的句子,连缀起来,还要连缀的合情合理,天衣无缝,真是考验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郑青鸾在心里一遍一遍问候这位主考的祖宗十八代!然后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进入状态。

人一旦冷静下来,倒是很快的进入应考状态,心无旁骛起来。沉思良久,在纸上写下‘夫人不如鸟,则真可耻矣;耻之,耻之,莫若师文王。’

只有真正答题,才明白这种截搭题看似无理,其实真的很考验考生的真实水平。它不仅要将书经吃透,才能看明白两截分别的意思。最重要的是还得让人开动脑筋,巧妙将前言不搭后语的话连接起来,最起码要做到自圆其说。这根本是在考察应试者随机应变的能力!这也就是绝大多数考生畏之如虎的原因……

要知道这时候的绝大多数读书人,在学完四书五经及相关著述后,便把全部精力放到八股文上,整曰里诵高头讲章、背程文窗稿,不看三通四史,不知秦皇汉武,脑袋早如花岗岩一般僵硬,让他们去随机应变,还不如让老母猪上树来得现实。

而郑青鸾一旦破题,找到了官窍,就马上显现出她的优势来!她的脑袋不仅不僵化,相反还很灵活。她也不会拘泥固有的观点,因为后世的的结论似乎更精辟。所以她很容易便将本不相干的两句话扯到一起……这种联想能力本没有什么特异之处,但在一群拘泥不化的读书人中,就显得有些特别!

这次多亏了她身上看到了与众不同的创造力,不受束缚的思维能力。

而这种特质的天敌,就是死板教条的八股文,如果沉迷于应试文章,久而久之,消涨之间,便会与大多数书生一样,古板迂腐,百无一用。

此刻的郑青鸾清醒的意识到这个问题!

她自身也有许多缺点,还需要用繁重的课业,来磨练心性,才能将身上的浮躁和投机取巧的这些缺点除去;还需要将所学的课本扩展到诸子百家、经史子集,以历代大家的智慧与心得,来增强心智。

心性与心智的锤炼,才能使内心真正强大起来。而真正强大的心灵,是不会受到任何外物干扰的。到时候读再多的八股文,也不会再改变她的性格。

写完了破题之后,剩下的事情就很简单了,承题起讲、题中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最后成篇大束。半个多个时辰后,一篇洋洋洒洒,花团锦簇的文章便落在稿纸之上。

等写完之后,检查一下截对是否整齐,对结构进行了微调。还要将一些华而不实的词语删去,使文章更加体制朴实、书理纯密。

最后再从头默读几遍,直到读起来音调和谐,朗朗上口,这才勉强满意。

郑青鸾长长的舒了口气,坐直了身子,张开双臂伸伸懒腰,心中暗道:‘虽然心里有东西,也有许多想法,但是写出来后还是感觉有些不能尽述其意,遣词造句还要多加练习才行啊!’

要让那些还在苦思破题的人知道了郑青鸾的想法,还不得糊她一脸血啊!要知道她根本没正经学过作时文,完全是拿着例文自个琢磨出来的!能写成这样已经不错了,不能太过的吹毛求疵。

科举之难,郑青鸾到现在才算真正的体会到了,要不是她是两世为人,在前世便经过十几年的应试教育,而后又用应试的办法去教导学生,那么这一世,她无论如何也应付不了科举的。

虽然前世那些经历并不值得夸耀,但在吸收知识、总结规律、摸清考点方面,她都有着专家级的经验。当郑青鸾一拿到时文例文,就体会到八股文不是唐诗宋词那种随意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而是一种国家用来取士的议论文体时。她便敢笃定,就


状态提示:第83章 院试--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