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穿越重生>重生之铁血军阀>第四百二十五章 满洲里会战(二)

“老师?”

沃斯特利佐夫更加糊涂了,他快速的翻阅着情报,上面显示东北军在满洲里部署着重兵,且有一定的中央军回参战,问道:“布柳赫尔同志,我对中国的了解不多,中国的中央军应该要比东北军战斗力强吧。”

“嗯。”

布柳赫尔点头,严肃道:“中央军是经受过革命战争洗礼的精锐部队,他们打败了北洋军阀,并将东北军从华北赶回了东北。他们的军官大多是从黄埔军校毕业的学生,他们敢于牺牲,勇敢,无畏,是一支值得尊敬的军队,”

沃斯特利佐夫的脸色郑重起来,他可以轻视中国人,但不会轻视布柳赫尔的话,布柳赫尔是红军的名将,是他尊敬的对象。

“布柳赫尔同志,我们外贝加尔集团军已经集结完毕,包括红军第21、35、36步兵师,第5**骑兵旅,**布里亚特——蒙古骑兵师,重炮师和第18**工兵营,第9铁路兵团1个营,1个坦克连,1个装甲营,第26航空大队、第6、25航空中队,随时可以发起进攻,请你下达作战部署吧!”

沃斯特利佐夫和布柳赫尔是同级的军区指挥官,但布柳赫尔是斯大林委任的战役指挥官,有权指挥外贝加尔集团军,因此级别上要高于他。

“我已经想好了作战方案,以小部分兵力在满洲里进行牵制,主力进行战略大迂回,避开和满洲里、扎赉诺尔守军的接触,直接进攻海拉尔。”

布柳赫尔猜到了东北军的战略意图,他并不打算被李伯阳牵着鼻子走,而是想出了一个大胆的作战计划,进行大纵深作战,深入海拉尔捕捉到东北军的主力而消灭之。

沃斯特利佐夫有些吃惊,从国境线往海拉尔,直线距离要有200余里,这么远的纵深进攻,如果不能迅速的击败海拉尔的中**队,那么进攻部队将会陷入中**队的围困当中,这是个危险的举动,他看着布柳赫尔认真的说道:“布柳赫尔同志,这个方案太过冒险了,莫斯科是不会同意的,而且为了你好,我不建议你这样做,你要知道斯大林同志是不能容忍失败的,拉平已经被隔离审查了,我们这一仗需要切实的胜利,失败的后果是我们无法承受的。”

布柳赫尔露出一丝苦笑,道:“沃斯特利佐夫同志,只有冒险进攻海拉尔,才能使东北军的部署失灵,这对战局是有利的。”

“布柳赫尔同志,我保留意见,作战方案可以上报莫斯科。”沃斯特利佐夫没有坚持反对,他只是这次军事行动的副手,而非指挥官。

布柳赫尔将作战部署上报莫斯科后,很快莫斯科回复:原则上赞同作战方案部署,但攻击方向需要做修改,改为进攻满洲里和海拉尔的连接点扎赉诺尔,消灭满洲里的中国部队。

同时对修改作战部署的原因做出解释:对中国是惩戒进攻,应将战争缩小在边境范围,较少的进入中国领土,这样不会造成苏联入侵中国的国际舆论。

布柳赫尔并不认同莫斯科的作战方案,军事为政治让步无疑是危险的,也是不可取的。特别现在指挥东北军的是李伯阳,这是个让人不敢有丝毫放松的青年将领。

布柳赫尔对李伯阳的了解不算深但也不算浅,如果说李伯阳在黄埔时期的战法还略显生涩的话,那么最令人惊叹的莫过于他北伐战争中德安战役的指挥若定,在孤军深入,左右无缘,敌我兵力悬殊的情况下,李伯阳硬是打了场歼灭战,以2万兵力歼灭卢香亭5万大军,奠定了北伐军在华东的胜局。德安之战后,布柳赫尔在南昌曾与军事顾问团的成员和革命军的将领们探讨过这一仗的战术运用,没有人敢说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够比李伯阳指挥的好,取得的战果更大。

李伯阳的成长速度让人惊叹,布柳赫尔忽然想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每当一个国家或民族崛起时,总会伴随着名将的诞生,他们为战神所钟爱,以勇敢善战而闻名,这不禁让他在心中想起了李伯阳,是否他便是这样的人

布柳赫尔再次给莫斯科发去电报,阐明了对战局的看法,希望斯大林能够允许他采用向海拉尔进攻的作战方案。

一天后,莫斯科的电报发回,斯大林以严厉的措辞作出回应,进攻方向必须是扎赉诺尔,并限定了进攻时间。

斯大林的权威是不容质疑的,布柳赫尔只能把异议藏进肚子里,以最快的速度收集满洲里守军的情报,做进攻前的最后准备。

……

大军的部署暗里完成,李伯阳为掩人耳目,司令部依旧按在满洲里,每日进进出出,给外界一个假象。

司令部里,李伯阳正在与梁忠甲对弈,两人都算不上什么国手,一边落字如飞,一边交谈着。

“副总指挥,苏军久无动作,我这心里总是不安。”

梁忠甲忽然叹了口气说道:“这打仗犹如搭箭开弓,引而不发最让人难受了。”

李伯阳低头盯着棋盘,手里边拈着一枚棋子,正踌躇往何处落子,闻言抬起头,微微一笑道:“我自岿然不动,又何担心苏军何时来攻。”

说罢,将棋子落下,笑道:“梁旅长,你可是要输了。”

“我可没有副总指挥的静气!”

梁忠甲恭维一句,摇头笑道:“不过眼下这棋,说输赢还为时尚早了些!”

便在说话间,副官推门进来,敬礼道:“报告,抓获一名苏联间谍,其在满洲里三面窥视,绘测我军事布防情况,被巡哨当场擒获,该如何处置?”


状态提示:第四百二十五章 满洲里会战(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