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穿越重生>穿越之特种兵:云的抗日>第581章 保卫南京(十四)

现在战争,对于士兵的个人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事实上,自从火器诞生之后,依靠数量优势取得一场战斗胜利的情况便一去不复返了。一个全能士兵对于一支队伍究竟有多么的重要?纵观镇江一役,可以得到明确的答案。是役,正是因为单人雄领导那个小组及时的将天谷支队的每一步行动都电报给学兵军指挥部,所以欧阳云和李汉魂才能针对性的作出种种布置,从而几乎将天谷支队全歼。

战斗总共分为三个步骤,历时四天。

前一天是第一个阶段。

欧阳云接到单人雄发回的电报,摸清了天谷支队的实力之后,一面令部队在日军侦察部队的视野里大肆进行土木作业,摆出一副要打阵地战的姿态。一方面电令单人雄摸清日军炮兵阵地的位置,同时将两个师的所有炮兵部队进行整合,力争在一个回合之内摧毁敌军的炮兵部队。

大概在三个小时之后,单人雄再次发回电报,告知日军的炮兵部队在镇江东门以北大概三公里以外的区域。他这份电报发出去大概一刻钟之后,就在日军侦测到单人雄他们的电台讯号,并且派出一个中队的鬼子进行围剿的时候,欧阳云一声令下,学兵军两个师近两个旅的炮兵部队一起发威,顿时,近百发的炮弹呼啸着朝日军炮兵阵地呼啸而去。

却说,天谷支队的指挥官天谷直次郎自从得知学兵军大兵压境之后,这个一度骄横不可一世的鬼子立刻便变得小心翼翼起来。他一边频繁调动部队,开始针对学兵军作战特点摆出防御姿态,一边电告上海派遣军总部,请求空军支援。他认为,在已方没有地面武器和火力优势的情况下,想要以本部人马去硬憾人数几乎是自己两倍半的学兵军,无异于自取灭亡。因此,出动航空兵进行轰炸,用重磅炸弹摧毁学兵军的装甲部队是取得该战胜利不可缺少的环节。同时,他给正朝句容行军的隶属于第五师团的国崎支队发电,声称遭遇到优势学兵军的狙击,请求国崎支队放弃进攻句容,转而朝丹阳进发,以期双方会合后对学兵军给予重创。

对于日军中壮年军官来说,打败学兵军、甚至活捉欧阳云都是他们最为热衷的事情。而江阴一役发生后,这种情绪更是空前高涨,甚至不少日军指挥官都要求先放弃南京攻略,转而先歼灭学兵军这个帝国最大的敌对势力。

如果说,上海派遣军总司令松井石根开始还不把学兵军当回事的话,江阴一役过后,老鬼子对这支军阀性质的中国军队可以说恨之入骨,生啖欧阳云的心思都有。所以,接到天谷直次郎的求援电报之后,老鬼子丝毫不敢大意,立刻电令下属的两个航空队,要求他们暂时放弃原定的轰炸计划,转而全力支持天谷支队。同时命令国崎支队还有正在杭州湾的牛岛贞雄的第18师团也朝镇江进军,以期一劳永逸的解决学兵军这个心腹大患,至少也要将其北下的混编军悉数留下,让其元气大伤。

松井石根还是低估了学兵军的实力。其中,估量最不足的就是学兵军的求战决心还有其火炮的犀利程度。

与日军使用的重炮相比,学兵军150毫米以上的榴弹炮倍径更大,所以射程更远。这还不是最关键的,让日本人最防不胜防的还有学兵军自行火炮那恐怖的移动速度——事实上,只要欧阳云愿意,学兵军的炮兵部队打一炮换一个地方也是完全可能的。

天谷直次郎在和派遣军司令部取得联系之后,便一心一意的布置,想要将学兵军缠在镇江了。为此,他甚至做了备案,一旦学兵军想要脱离战斗渡江的话,那么他会不惜一切代价命令部队发起进攻——

近百门大炮齐鸣,其声响之巨大,只要是亲身经历过的人都会有深刻的印象。其时,天谷正在指挥部内为单人雄这一支支那人的小部队感到烦心。

这支部队虽小,但是造成的危害却极巨大。因为,他们竟然能在镇江城内来去自如,甚至进入一个大队的队部抢走了一个电台。一旦已方的布防情况被他们获悉并电发给学兵军指挥部,那么天谷支队将陷入极其被动的局面。

隆隆的炮声证明:天谷直次郎的判断很准确。而分分钟之后,让他大惊失色的是,学兵军这一次的攻击目标竟然是自己的炮兵阵地。

欧阳云发起这一番炮击,丝毫没有留余地——无论是对于日军还是对于学兵军自己,这一番饱和攻击下去,结果便只有一个,要不日军的炮兵部队被全歼,要不学兵军的炮兵部队将在日军的反击中损失巨大。当然,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学兵军的赢面都要大得多——首先,他们掌握了日军炮兵阵地的确切方位,再者,日军火炮数量和质量要远逊于学兵军。

长达十五分钟的饱和炮击将日军炮兵阵地完全摧毁。当然,日军炮兵的覆灭也不是一点作用没有,那就是给了天谷将装甲部队撤往金山的机会。

天谷直次郎不愧为能够独挡一面的大将,一听学兵军炮火的密集程度,立刻意识到已方的炮兵部队肯定没救了。而接下来不出意外的话,遭受这种毁灭式打击的肯定是装甲部队。学兵军动用所有火炮进行这种饱和式打击,那么接下来的步骤也能够预料了,肯定是发起全面进攻。

“欧阳云是个高人哪?他是不是已经意识到了我会请求航空兵支援?所以才想速战速决?现在的情况,倒不需要我军主动出击了——”天谷这样想着,脸上不禁浮现


状态提示:第581章 保卫南京(十四)--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