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三国神仙老师>47,何为物理?

清晨,白子云练了一套武功之后,便带着三娘走出白云庄,往学舍走去,经过河边时,那河边平地上没有公孙瓒练武的身影。

只要不下雨,平常清晨,公孙瓒都会此处修炼武功,有空闲的时候,白子云也会到这里来指点他的武功。

公孙瓒是白子云的第一个徒弟,也算是最能谈得来的徒弟,因为两人年龄相差不是很大,公孙瓒少年心性,又没有平常士子那么拘束,不像卢敏那般一言一行之中都很讲规矩。这些规矩都是儒学经典之中规定的,作为大儒卢植的儿子,卢敏自然不能有一点马虎,而公孙瓒却完全没有这份觉悟,估计被卢植不喜,这个也有很大的原因吧。

算算时间,公孙瓒也快回来了,而卢敏怕是要跟在他老子身边言传身教了。

白子云往山上走去,来到学舍外,透过窗子看到里面学子个个神情专注,正襟危坐。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白子云的嘴角微微露出了一丝笑意,现在他已经不是刚来这个世界的那会,满是不懂之乎者也的经意听不懂,平常他也看过一些儒学经典,虽然大部分非常不屑,但这本《孝经》还是仔仔细细地看过的。

《孝经》是古代儒家的lún_lǐ学著作经典。传说是孔子自作的,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或者是其弟子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很大儒学大儒做过注解,卢植也注解过,平常对《孝经》非常推崇,对他的弟子也严格要求遵守《孝经》的标准。

该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lún_lǐ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孝经》在中国lún_lǐ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绝对化神秘化,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经》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烦琐的规定。有些规定,在白子云这个现代人看来完全是苛刻和繁琐到极点了,甚至是虚伪做作的,对他来说完全是接受不了。

不过还好,《孝经》里面对平常人的言行要求并不多,没有后世一些儒学大家弄出来的著作那么变态。总体来看,白子云还能接受,是一本他难得能够接受的古籍。中国的孝道能发展和延续,这本经文功不可没。

自汉朝以后,孝一直是中国的优良传统,但到了现代很多人已经沦丧。在现代社会经常看到孩子骂自己的父母,这在汉朝完全是大逆不道的事情,谁敢这么做都要被戳脊梁骨的,严重的很有可能会有牢狱之灾。

大概半个小时候后,郑玄的《孝经》讲完了,那些学童齐齐松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笑容,因为下一个课程是上仙白子云的功课。白上仙已经很长时间没来上课了。

白子云上课没有郑玄那么多的规矩,讲课又幽默生动,无拘无束,还会经常夹杂一些童话故事,笑话之类的,常常惹得学童捧腹大笑。

郑玄经常抗议,说这样不合礼仪,白子云没有理会,完全我行我素,以他现在的地位完全可以不用理会别人的看法。

学生休息了一刻钟之后,白子云开始讲课。三娘也同那些学童一般,盘膝坐在了席地上。她很喜欢听白子云的课程,作为贴身丫鬟,几乎寸步不离白子云,加上脑子也不错,现在她的学识已经不差了。特别在数学上,恐怖不比那些大世家账房先生差。

“孟子的《公孙丑上》之中有个小故事,非常的有趣,我给大家讲讲。古时候宋国有个人,看到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太慢,心里很着急。这天,他干脆下田动手把禾苗一株株地往上拔高一节。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里的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一下子让禾苗长高了许多!’他的儿子听了,连忙跑到田里去看。田里的禾苗全部枯萎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谁如果违背规律乱来,就必然受到世界的惩罚。大家数学已经有了一些基础,从今天开始,我给大家讲物理。


状态提示:47,何为物理?--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