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中国历代疑案解密>第122章 泣血力作 颜真卿《祭侄文稿》之谜

安史之乱是唐朝的一个重大转折,它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苦难,其中也包括颜真卿家族,《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为了追祭他惨死的侄子颜季明的平稿,他为兄侄的死,奋笔疾书,情如潮涌,一气呵成,将满腔的悲愤倾见于笔端,成就了书法史上的千古佳作——《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的全称是《祭侄季明文稿》,是中国书法史上三大行法帖之一,号称“天下第二行书”与王羲的《兰亭集序》和苏轼《寒食帖》一样,是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写于公元758年,麻纸本,行书,纵28.2厘米,横75.5厘米,23行,每行十一、二字不等,共234字。曾收藏于宋宣和内府、元张晏、鲜于枢、明吴廷、清徐乾学、王鸿绪、清内府等,现藏中国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

颜真卿,字清臣,是唐朝京兆万年人,生于今陕西西安。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官至监察御史、节度使、太子太师;进爵鲁郡开国公,所以称“颜鲁公”。他出身于书法世家。其曾祖、祖父、父亲都工于篆隶,母亲殷氏亦长于书法。他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9年)考中进士,登甲科,从此步入仕途。后升迁任殿中侍御史,但因受到很多奸臣的排挤,曾被贬为平原太守,在安史之乱之时,颜真卿立下了大功,重新回到京城,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还被封为鲁郡开国公。德宗时,奸相卢杞衔故意怂恿皇帝派颜真卿去招降叛变的李希烈,结果在蔡州(今河南汝南)龙兴寺被缢杀了,时年77岁。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为了追祭他惨死的侄子颜季明的平稿,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今北京南)起兵,开始了着名的安史之乱。很快,河北诸郡就迅速瓦解了,只有颜真卿的平原郡高举义旗,起兵讨叛,后来他被推为义军的首领。颜真卿的从兄颜杲卿是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他派他的第三子颜季明与真卿联系,联合作战。颜杲卿与长史袁履谦设计杀死安禄山党羽、镇守土门要塞的李钦凑,夺回了失地土门。形势开始好转,颜杲卿的长子颜泉明押送俘虏到长安报捷,和请求救兵。不料路过太原时被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截住。王承业很想冒功但却没有轻易动兵。而安禄山听说河北失利,便派史思明回到了常山。

没有援兵前来相救,颜杲卿只好孤军奋战,苦战三日后,粮尽矢绝,城池被攻破。颜季明英勇作战,直到城破之日,仍然顽强杀敌,最后被杀害,他死后只剩下了头部,身躯已经找不到了。颜杲卿被俘后,仍然英勇不屈,先被斩断一只脚,后来被凌迟处死,死得很惨烈。乾元元年(758年)五月,颜杲卿被朝廷追赠太子太保,谥“忠节”。颜真卿的家族,在这一战中,共死去30多人,损失惨重。当时,颜真卿任蒲州太守,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马上派杲卿长子颜泉明回到常山、洛阳寻找季明和杲卿的遗骸,结果只得到了季明的头部和杲卿的部分尸骨,颜真卿看着兄侄的惨状,悲痛万分,又想起朝廷奸臣专权,国家忧患,奋笔疾书写下了这篇佳作《祭侄文草稿》。

《祭侄稿》是由真情浇灌出来的杰作,是哀极愤极的心声,是血泪凝聚成的不朽巨作。在极度悲愤的状态下的无意识的表现手法让作品拥有了无与伦比的艺术效果。他不是在写字,而是在倾泻心中的悲愤,不是在搞艺术创作,而是倾吐心声,话说完了,作品也写完了,它是任何人,包括颜真卿自己永远都不可能重复的杰作。这正是此作品成功的秘诀。

此幅字笔势雄奇,遒劲且和润,与沉痛切骨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这是书法技巧中最难的技巧,达到了“干裂秋风,润含春风”的境界。被元代鲜于枢评为“天下第二行书”。因为“天下第一行书”早被王羲之的《兰亭序》占去,所以只能居于第二位。《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至为宝贵。它作为颜书着名的“三稿(另两稿《争坐位稿》、《告伯父文稿》)之一,曾收入宋、明、清诸代从刻本中,历代都有效仿者,褒赞不断。


状态提示:第122章 泣血力作 颜真卿《祭侄文稿》之谜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