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仙侠修真>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第165章 张养浩(十二首)
武后时曾为宰相,后佐唐中宗复位有功,被封为汉阳郡王。八十多岁时,被武三思所构陷,贬为新州(今广东新兴县)司马,忧愤而死。

6苏子瞻长流四五番:北宋诗人苏轼,字子瞻,他生活在北宋政治斗争激烈的时代,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党和以司马光为代表的旧党的斗争,从神宗熙宁时代(1068-1077)到苏轼死去的那一年(1101),一直没有停止过。苏轼因政治观点比较保守,被人看作旧党,在神宗元丰和哲宗绍圣年间都曾一再被贬,最后被流放到海南岛。

[中吕]红绣鞋

警世才上马齐声儿喝道,只这的便是送了人的根苗。直引到深坑里恰1心焦。祸来也何处躲,天怒也怎生饶?把旧来时威风不见了。【说明】

张养浩的[红绣鞋]一共有九首,都是说做官危险,只有归隐才能得到快乐的,所以《乐府群珠》、《雍熙乐府》等书都给它们安上个“警世”或“悟世”的题目。

这一首说做官是致祸的根苗,劝世人不要见了棺材才流泪——“直引到深坑里恰心焦”。开头写“才上马齐声儿喝道”的威风,与结尾写祸来时无处躲逃的可怜相,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是对封建社会热中做官者的当头棒喝。

【注释】

1恰:才。

[中吕]普天乐

大明湖泛舟画船开,红尘外,人从天上,载得春来。烟水闲,乾坤大;四面云山无遮碍,影摇动城郭楼台。杯斟的金波滟滟,诗吟的青霄惨惨,人惊的白鸟喈喈。【说明】

又是写大明湖。水阔天空,云山无碍,倒影玲珑:的确是泛舟湖上的景象。同时,通过抒发由景物所引起的感情,特别是通过喝酒和吟诗的夸张描写,一个潇洒出尘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中吕]朝天子1

野兴*恰阴,却晴,来往云无定。湖光山色晦复明,会把人调弄。一段幽奇,将何酬应?吐新诗字字清。锦莺,数声,又唤起游山兴。【说明】

写春天阴晴不定中的湖光山色,没有一般封建文人在这种情景下的消极情绪;闻啼莺而唤起游山的清兴,更掩饰不住喜悦的心情,说明作者对生活是热爱的。【注释】

1朝天子:中吕宫常用曲调。句式:二二五、七五、四四五、二二五,共十一句十一韵。韵密句促,尤其是首尾两节,表现了这个曲调的特点。

[中吕]山坡羊(三首)

骊山怀古1骊山四顾,阿房一炬2,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3,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嬴,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说明】

作者晚年到陕西赈饥时。用[山坡羊]的曲调,写了九首怀古曲,这里选了三首。

这首小令,通过秦始皇奢侈的阿房宫被化为一炬,讽刺他“子孙帝王万世之业”梦想的破产。由此发挥出的输赢皆空思想,虽然有批判封建统治集团互相砍伐的积极一面,但也流露了历史虛无主义思想。【注释】

1骊山: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南。

2阿房一炬:阿房宫,秦始皇时所建,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阿房村,规模宏大,建筑崇丽。《三辅黄图》说它“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百余里。”公元前二○六年十二月,项羽攻入秦都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史记·项羽本纪》),阿房宫于是被毁。杜牧的《阿房宫赋》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即指此而言。

3萦纡:回旋弯曲。

潼关怀古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2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说明】

作者把潼关形势的险要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紧紧结合起来写。秦王朝和汉王朝兴起的时候,统治者都曾残酷地奴役人民为他们建筑华丽的宫殿。而他们经常进行的战争,又往往使这些宫殿毁于一旦。这首曲通过“宫阙万间”的化为焦土,发出了不管封建王朝的兴亡,都只会给人民带来痛苦的慨叹。吊古伤今,同情人民命运,这在元曲中是少见的。“聚”、“怒”两字,把“峰峦”和“波涛”写得气势雄伟;“潼关路”的险要形势,也就在这里突现出来。【注释】

1潼关:古代关名,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关城雄踞山腰,下临黄河,扼秦、晋、豫三省之冲,素称险要。

2西都;指陕西长安。东汉建都洛阳,称为东都,遂以长安为西都。

未央怀古1三杰当日2,俱曾此地,殷勤纳谏论兴废。见遗基,怎不伤悲!山河犹带英雄气,试上最高处闲坐地。东,也在图画里;西,也在图画里。【说明】

张良、萧何、韩信帮助汉高祖刘邦,结束了秦末的纷乱,统一中国,在历史上是有进步作用的。此曲肯定“三杰”的英气长存,为山河生色,有一定的浪漫主义色采。【注释】

1未央:汉朝宫殿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

2三杰:指汉初的张良、萧何、韩信。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置酒洛阳,指出这三人都是“人杰”,“三杰”之名由此而来。

套数

[南吕]一枝花

喜雨[一枝花]用尽我为民为国心,祈下些值玉值金雨。数年空盼望,一旦遂沾濡1。唤省焦枯2,喜万象春如故,恨流民尚在途。留不住都弃业抛家,当不的3也离乡背土。

[梁州]恨不的把野草翻腾做菽粟,澄河沙


状态提示:第165章 张养浩(十二首)--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