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事堂是宰相和参知政事等人议事办公的地方,设于禁中,囊括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的大部或主要职权,是国家最高的行政机构,下设舍人院,有知制诰或直舍人院,负责撰拟诏旨,还设孔目、吏、户、兵礼和刑等五房,分曹处理事务。

赵恒今天来政事堂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让刘娥当皇后。他来到政事堂,首相王旦不在,副相赵安仁当值。

“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赵安仁正在翻看一本书,看见赵恒来了,急忙搁下书本,上前给他行礼。

“不必多礼,平身吧。”赵恒微微一笑,搀扶着他的胳膊,把他拉起来。

赵恒很平易近人的坐下,和颜悦色道:“朕今日无事,过来叙叙家常。”

赵安仁一笑,他绝对不相信皇帝会没事跑到这里来与臣子闲聊天,肯定是有什么事情才会过来,而且还不是小事情。

赵恒见他如此表情,便也没有了谈话的兴致,直接开门见山,说道:“中宫虚位已久,朕打算今年就册立皇后。”

赵安仁一听,心想果然如此,又是想立他的德妃当皇后,当下便说道:“德妃娘娘家世寒微,不宜做皇后。沈才人出身相门,血统贵胄,又知情达理,选她当皇后再合适不过了。”

赵恒面有不悦,眉头微微一皱,说道:“朕就不明白了,历史上出身卑微的皇后也不少啊!怎么到了朕这里,就迈不过去这个槛儿了呢?”

“官家,您是真不明白,还是假不明白?说德妃娘娘出身卑微,那是为了官家的颜面!”赵安仁说到这里,便戛然而止,话再说下去就不好听了,而且就算借他一百个胆子,他也不敢当面说德妃娘娘是刘美的小妾,更不用说与其他男人之间那些真真假假的故事,到底是怎么回事儿,谁能说得清楚?而且,她那个儿子,众人皆知是李玉之子,并不能服众。

赵恒觉得很扫兴,赵安仁这是摆明了不支持他和刘娥啊!

赵恒悻悻地离开政事堂,心里虽然有些恼恨赵安仁不帮自己和刘娥,但是觉得他能守正,便也不怪罪于他。

翌日,赵恒与王钦若闲聊,从容谈论起朝中的大臣来,赵恒问道:“当今朝中,谁可为长者?”

王钦若用充满敬意的眼神称赞道:“若论德高望重,当然没有人能比得上赵安仁了!”

赵恒惊讶地问道:“你怎么会这么说?”

王钦若微微一笑,说道:“赵安仁以前是沈老宰相的门客,至今不忘旧德,常想着报恩呢,算是个知恩图报的人,所以说他算得上是个忠厚的长者。”

赵恒听后沉默不语,虽然表面上很平静,王钦若看不出个子丑寅卯来,但是他的心里却已经是火冒三丈了。

他在心中暗道:好你个赵安仁,原本以为你正直善良,却原来是你一直在暗中搞鬼,煽动着朝臣支持沈才人!

报恩?他受到沈伦的赏识,这点恩情不如朕对他的恩情大吧?朕对他有知遇之恩,朕若不用他,他还只是一个小吏!

怪不得他每每向着沈才人,排斥刘娥,害自己以为刘娥真的有哪里做的不够好,被他抓住了小辫子,现在看来,根本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赵恒是个真性情,平生最讨厌虚伪的人,他不禁越想越生气,觉得赵安仁明明就是结党营私,却偏偏要以一副正直的面孔来欺君,实在是令人不耻!欺君之罪,罪不可恕!

王旦来到崇政殿,赵恒对他说道:“朕听说赵安仁在中书省不亲自处理政事,向我呈报公务的时候,也从不提出自己的意见,没有什么主见,可以罢免了他。”

王旦说道:“赵安仁很识大体,平日呈奏的草案,都是先经同僚商议确定,这才敢向您禀奏听候发落的。我经常看到那些在您面前临时变更意见的人,他们都是在迎合陛下的旨意。赵安仁不提出异议,这是由于他坚持操守原则。”

赵恒道:“果真如此么?朕倒不知道,你可以告诉他,让他更加努力地做事。”

王旦退出崇政殿,回到政事堂将此事告诉赵安仁,赵安仁沉默良久,说道:“官家误拔擢至此,以不才斥我而去,宜矣。使与众人骋辩取容,安仁不为也。”遂自求罢相。

参知政事、刑部侍郎赵安仁罢为兵部尚书,自然要有人顶替他的位置,王旦想要引荐李宗谔做参知政事,便把想法告诉了王钦若。

李宗谔乃是已故宰相李之子,与沈家是世交,也是沈才人坚定有力的支持者。王钦若表面上说好,心里却又开始盘算起来。

李宗谔曾经因为给儿女办理婚事,借过王旦的钱,至今未曾偿还,王钦若知道这件事。

按照惯例,新任参知政事向皇帝谢恩的时候,皇帝赏赐的财物价值接近三千缗,于是,王钦若就在这上面动起了脑筋。

他连夜向赵恒密奏道:“李宗谔欠下王旦很多钱,至今都还没有还清,王旦想引荐李宗谔任参知政事,这样才能偿还他欠下的债务,并不是为朝廷举荐贤人。”

赵恒不相信,堂堂大宋朝的宰相,难道会做出如此儿戏之事?为国选相,当然要选贤!

没想到第二天早朝的时候,王旦果真把李宗谔的名字呈上来,作为举荐对象。

赵恒心中不由得生起气来,可想而知,李宗谔的宰相梦就此落空了。

三司使、礼部侍郎丁谓被任命为户部侍郎、参知政事,成为大宋新一任副宰相,而盐铁副使、右谏议大夫林


状态提示:第424章--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