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恰当使用姓名称谓
全姓名称谓,即直呼其姓氏和名字。如“李大伟”、“刘建华”等。全姓名称谓有一种庄重、严肃感,一般用于学校、部队或其他郑重的场合。一般地说,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指名道姓地称呼对方,是不礼貌的,甚至是粗鲁的。
名字称谓,即省去姓氏,只呼其名字,如“大伟”、“建华”等,这样称呼显得既礼貌又亲切,运用场合比较广泛。
姓氏加修饰称谓,即在姓之前加一修饰字。如“老李”“小刘”“大陈”等,这种称呼亲切、真挚。一般用于在一起工作、劳动和生活的相互比较熟悉的同志之间。
我国还有乳名,即小名。使用也很普遍,只限于亲属长辈称呼晚辈或亲属平辈之间使用。到成人后,便逐渐不再使用。
2.如何恰当使用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是对有亲缘关系的人的称呼,我国古人在亲属称谓上尤为讲究,主要是:
对亲属的长辈、平辈决不称呼姓名、字号,而按与自己的关系称呼。如祖父、父亲、母亲、胞兄、胞妹等。
有姻缘关系的,前面加“姻”字,如姻伯、姻兄、姻妹等。
称别人的亲属时,加“令”或“尊”。如尊翁、令堂、令郎、令爱、令侄等。
对别人称自己的亲属时,前面加“家”,如家父、家母、家叔、家兄、家妹等。
对别人称自己的平辈、晚辈亲属,前面加“敝”、“舍”或“小”。如敝兄、敝弟,或舍弟、舍侄,小儿、小婿等;
对亲属自己谦称,可加“愚”字,如愚伯、愚岳、愚兄、愚甥、愚侄等。
3.如何恰当使用职务称谓
现在人们用职务称谓的现象已相当普遍,目的也是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礼貌。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用行政职位称呼,如“李局长”、“张科长”、“刘经理”、“赵院长”等。
用党内职务称呼,如“李书记”等。应该注意的是,为了密切领导与群众的关系,强调平等,克服官僚作风,党内同志之间一般不使用“x书记”的称谓,而用名字加同志作称谓,如“润德同志”等。
用专业技术职务称呼,如“李教授”、“张工程师”、“刘医师”。对工程师,总工程师还可称“张工”、“刘总”等。
职业尊称,即用其从事的职业工作当作称谓,如“李老师”、“赵大夫”、“刘会计”,不少行业,可以用“师傅”相称。
另外,随着形势的发展,新的称谓也在出现,如对归国侨胞、外国旅游者等,为了尊重他们的习惯,按照不同身份和职业,称其职衔身份。如博士、教授或“阁下”、“先生”、“夫人”,“小姐”、“女士”等等。
4.避免使用错误的称呼
常见的错误称呼无非就是误读或是误会。
误读也就是念错姓名。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对于不认识的字,事先要有所准备;如果是临时遇到,就要谦虚请教。
误会,主要是对被称呼的年纪、辈份、婚否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作出了错误判断。比如,将未婚妇女称为“夫人”,就属于误会。相对年轻的女性,都可以称为“小姐”,这样对方也乐意听。
5.避免使用不通行的称呼
有些称呼,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比如山东人喜欢称呼“伙计”,但南方人听来“伙计”肯定是“打工仔”。中国人把配偶经常称为“爱人”,在外国人的意识里,“爱人”是“第三者”的意思。
6.避免使用不当的称呼
工人可以称呼为“师傅”,道士、和尚、尼姑可以称为“出家人”。但如果用这些来称呼其他人,没准还会让对方产生自己被贬低的感觉。
7.避免使用庸俗的称呼
有些称呼在正式场合不适合使用。例如,“兄弟”、“哥们儿”等一类的称呼,虽然听起来亲切,但显得档次不高。
8.避免称呼外号
对于关系一般的,不要自作主张给对方起外号,更不能用道听途说来的外号去称呼对方。也不能随便拿别人的姓名乱开玩笑。
9.遇到上司或来访客人时的礼仪
当走廊上遇到上司或来访的客人时,如果是相对而行,应让到一侧行走,如果是同方向而行,当对方走到前面时,不可从后面超越过去,要想超越时,要先打招呼,再行超越。如果是与长辈或女性相遇,要马上站住让路。行走时如果有女士同行,必须迁就女性的步伐,让女士走在前面,男士走在后面。上楼时男士走在前面,下楼时女士走在前面。
10.初次见面的礼仪
初次见面给对方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至关重要。那么,当我们与他人初次见面时,应该注意哪些礼仪呢?
1.见面的地方最好约在你熟悉的地方。因为陌生的环境会使你的行为举止变得生硬,使你看上去不那么自信,而自信在初次见面的印象中占分最多。
如果你不得已要去一个陌生的环境赴约,那么你最好先了解那个环境,尽可能早点到,熟悉一下环境,那你会显得自然而自信。
2.与人初次见面一定要准时,如果你能提前五分钟在见面地点等候,相信你开始就会处于主动地位。一定要把在路途中有可能碰到的诸如塞车等不可测因素计算在内,保证自己绝不迟到。这一点非常重要。
3.得体的环境会帮你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的氛围,以便双方自然地转入正题。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