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穿越重生>重生南北灭隋唐>138.第138章 霸主的权威不容侵犯

“唔,想不到高句丽竟然有这么多汉民存在,看来这对于我以后的布局也大有可为呀!”听到简愈、连于成、伯涉图三人轮番对高句丽国情的介绍后,王泽不由自主的又一次动起了歪主意。

王泽一想事情就喜欢发呆半天没有吭一声,可是却吓坏了不知情的伯涉图三人,幸好王泽这次很快就恢复过来再次问三人:“我欲派几位先生回高句丽为我招募贫苦汉民来东海同襄盛举,不知几位先生意下如何呀?”

三人顿时面色有些为难的互相对视一眼后,年级最长的简愈面带难色开口道:“小侯爷,这高句丽虽然平日里压迫汉民非常厉害,可是对于人丁的渴求也是非常急切的,恐怕小的们是无法完成这个任务的。”

原来高句丽一直觊觎汉朝辽东四郡的丰美之地,可是在汉末近二百年里一直遭到其他占据辽东势力的严重打击,人口数量一直增加的非常缓慢不说,期间还有多次死伤惨重。

直到慕容鲜卑在争霸中原的战争中被氐族皇帝苻坚的前秦击败后,高句丽才有机会逐一对辽东各地进行占领,但是高句丽族人仍然非常少。

从东晋义熙六年(公元410年)高句丽全面占领辽东郡以后,又逐步向北沿着辽河建立了建安城、安市城、辽东城、新城和扶余城,其中地处后世松花江、嫩江交汇处的扶余城建立最晚,也最靠北。

在国土面积急剧增加的同时高句丽的人口数量更加显得稀少,据史书记载,在三国时期高句丽人口仅为三万户约十五万人。

哪怕是到了北魏年间魏员外散骑侍郎李敖出使高句丽时,经过数百年的繁衍加上吞并的貊人、沃沮等诸多土著部落后,高句丽人口也才仅仅十五万户还不到八十万人,当然要是加上高句丽国内生活着的汉族百姓,高句丽的人口就有一百多万了。

从北魏到现在的数十年中虽然高句丽人口不断繁衍,可是因为高句丽国内也是延续着汉民种地为奴,高句丽人当兵打仗的习俗,高句丽族的人口一直增加缓慢,再加上数年前在对百济和新罗的战争中接连失败,导致大量人口损失,因此现在高句丽国内的汉民对于高句丽的国力恢复有着极大的助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王泽让简愈三人去高句丽国内招募汉族百姓简直就是找死行为,这对于高句丽来说可是赤裸裸的挖墙脚呀!

听到简愈的详细解释王泽才明白原来自己真是想当然了,作为目前全天下人口最多的北齐,国内拥有二千多万人口还不愿意让百姓外逃呢。

另外不管是到现在举国人口才刚刚破千万的北周,还是人口只有四百多万的南陈对国内的人口管理更是非常严格。

年初在建安郡的时候面对着数万百姓的移民要求,当时差点急坏了韩子高等一干南陈将领、官员。连南陈都这么在意自己的人口更何况是人口到现在还不到二百万的高句丽呢。

想到这里王泽还真有些不好意思,反正老爹王勇还占领着三齐之地呢,那里还足足有数十万从周边州郡逃过来的普通百姓,现在也都被朱三叔一股脑的安置在胶州附近的地区,只要需要就随时可以上船运到秦津。

只是好像自己从高句丽移民并不是需要那么多,我似乎只要一部分就可以了,王泽的脑子里进行着激烈的思考,大脑细胞急剧消耗着。

就在王泽苦思冥想的时候,连于成进言道:“要是小侯爷需要我三人每年只招募数百名汉民倒也没什么,这些数量还是引不起高句丽人注意的,可是数量一多绝对是会让官府发现的,我等命薄陨落无所畏惧,可是恐怕会影响到小侯爷的大计呀!”

听到连于成的话,王泽不动声色可是心中恍然大悟,咱只需要在高句丽每个郡县悄悄的招募几十上百人,然后等以后对高句丽出手时把这些人派出去,这就是上好的宣传队呀!行了高句丽也跑不出咱的手心了。

想明白了对高句丽布局的王泽当即心情大好,对简愈三人一番交代后便让他们出去了,当然王泽会让情报部门密切配合几人的行动。

看着萧瑜旧部和数万名水军家眷在曹安麾下士兵的催促下哭哭啼啼的登船,王泽的心里说不出的舒爽,这些人都是正宗的汉民王泽计划把他们安置到秦津对面的长门等地,当然长门那里王泽也已经想好了名字,就叫长州。

如今王泽治下的东海各地都已经在渐渐走上正轨,济州岛济州郡已经有了十五万人,为了环境的稳定不能再增加人口了。

这一年来作为移民主要目的地的秦津,经过这一年多的移民到现在也有二十五万多人了,当然这些人口不包括接近十万人的倭人奴隶。

除去秦津大岛外,周边海域中的对马岛和五岛等一系列小岛屿上也有一万多人,南面的种子岛和巨木岛以及琉球群岛上的一系列定居点上加起来一共也有二万多人了,夷洲岛新设立的夷州郡如今也有三万多人。

到现在为止光是王泽东海各地治下的各岛就有接近五十万人口了,再加上回东海时运送来的一万多移民和这一次缴获的两万人口,还有马上就要到来的姜川那一批船队的移民,自己就差不多有五十五万人口了,而这个数据还在以每年十几万的移民数量不断增加,要知道如今的百济、新罗也就百十万人口而已。

王泽一边心里匆匆跑了过来,看到王泽在那里乐呵呵的发傻,他急忙跑来靠近王泽耳朵小声说:“小侯


状态提示:138.第138章 霸主的权威不容侵犯--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