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才刚刚完成统一,似乎就要再次陷入分裂之中。
杨坚的行为捅了马蜂窝,反抗者不断的涌出,又有宗室谯王宇文俭为号召,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涌现出十几股反对势力,并且都尊奉宇文俭为正统,势要将杨坚打败。
一时间长安城中参与到政权变更之中的大臣,很多人都慌乱起来,但是杨坚丝毫没有紧张,他知道这些人看似来势汹汹,其实并不是一条心,固然有北周的铁杆拥护者,但也都各自有自己的小算盘。
老谋深算的杨坚早已经看出来,现在涌出来的这帮人是自己最后的绊脚石,只要能够击败这些反对者,将宇文俭擒杀,那么整个北周政权就可以瓜熟蒂落的成为的囊中之物。
这些反对者中,最让杨坚忌惮的既不是那些大将,也不是被推出来作为共主的谯王宇文俭,而是身为齐州行军大总管的尉迟迥,这才是他最为忌惮的最大对手。
早在宇文赟刚刚死去,杨坚出任左大丞相后,他就开始担心手里掌握重兵的尉迟迥会成为自己日后的绊脚石,于是便派亲信韦孝宽征亲自到齐州济南城召其入京。
但尉迟迥早已经从杨坚一系列的行为中看出他的图谋不轨,你可以说是因为他对北周的忠诚,也可以说尉迟迥也有自己的野心,反正尉迟迥不仅不愿意离开齐州,甚至还准备杀死韦孝宽。
因为韦孝宽并不是光去请尉迟迥就完事的,他还做着另一手准备,那就是在请尉迟迥进京的同时,还在暗地联系尉迟迥的副手晋昶,一旦尉迟迥不愿离开自己的军队,就发动兵变将其杀死。
韦孝宽没有想到的是,尉迟迥竟然发现了他的行动,幸好韦孝宽发现事情败露前就逃跑了,不然以后也就没有他什么事情了,但是前去劝晋昶兵变的破六韩裒却落入到尉迟迥的手里。
尉迟迥大怒之下杀死晋昶和破六韩裒后,集合齐州等地的文武士民,誓师起兵,青州总管尉迟勤起兵响应其伯父,兵力共有十万之众,这样尉迟迥手里就有了三十多万大军。
其他恭州、申州、徐州、东楚州等地得知尉迟迥起兵对抗杨坚后,也纷纷起兵响应,声势极为浩大。
当时北周的领土包括今陕西、宁夏、甘肃和四川的大部、山西的西南部、湖北西部及整个长江中下游的江北地区。
而尉迟迥等人的起兵,使陕西以东的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等大片土地出现了骚乱和不稳的苗头,连派去镇压的军将也有受尉迟迥贿赂之嫌。
尉迟迥于夏历二十四年十一月中旬在齐州起兵,十二月初司马消难在郧州起兵,夏历二十五年一月初王谦在益州起兵,史称“三总管之乱”。
实际上这三人只是反抗杨坚势力最大的三路,其他反对杨坚的还有很多,但因为那些叛乱很快就被扑灭,因此影响很小便被忽略掉了。
面对着来势汹汹的大军,杨坚很是为难,毕竟尉迟迥是北周非常善于作战一名大将,在经过一番思考后,他最终选定以韦孝宽来对付实力最强的尉迟迥,事实证明这是他明智的选择。
韦孝宽其实很早就已经是北周有名的将领之一,虽然他的武功不好,但是却非常有文采,文韬武略极为擅长,算得上是西魏-北周时期的一名儒将。
早在宇文泰刚刚决定反抗高欢时,韦孝宽就已经成为西魏的将领,在玉壁之战(西元546年)中,他率军坚守玉璧城阻击高欢十几万大军的进攻,足足坚守两个多月,杀伤高欢七万多人。
最终这一战成为东魏和西魏的战略转折点,不可一世的高王(高欢)最终顿师于玉璧城下,因此生病郁郁而终,而韦孝宽组织的这场大战更成为以少胜多的典范,名扬天下。
在选定了对付尉迟迥的人选后,杨坚又以良瑞对付益州总管王谦,以王毅应对郧州总管司马肖难。
在同时,杨坚还在不断拉拢、争取其他北周元老重臣的支持,其中的代表人物是并州总管李穆。
李穆是宇文泰的救命恩人,又与尉迟迥是非常好的战友,两人赤诚相待,但是杨坚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着大义名分,最终让李穆选择了支持杨坚,从而影响了很多北周元老的决定。
这些北周元老决定选择杨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如今的北周虽然实力已经可以统一天下,但是北面突厥还在,东北部又忽然出现了一个更加强大的夏国政权。
一旦北周陷入长期的战乱,恐怕夏国也不会在那里干看着,很有可能趁着北周内战进军中原,对于关陇鲜卑军事贵族集团来说,一个农耕汉人国家的危险性是远远超过突厥的。
随着北周众多元老选择支持杨坚,杨坚逐渐从一开始与三总管平局,变成了逐步占据上风,其他那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势力见状纷纷倒向杨坚,于是他的实力更强了。
李穆虽然投靠了杨坚,他的侄儿却忽然告密说韦孝宽手下大将梁士燕、宇文欣、崔红度受贿,身为重臣的郑译、刘昉便准备将几人撤换,不过杨坚却担心临阵易将的坏处。
最后还是李德邻献计以高迥作为监军,到前线视察他们的行为。
高迥是杨坚岳父独孤信的部下,赵贵谋反后,独孤信也因为知情被迫自杀,从那时候起他便一直追随杨坚,于是杨坚便听取了李德邻的建议,只是派出监军,而没有换将。
在高迥来到韦孝宽驻守的河阳后,大军很快就出发顺着黄河大军直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