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厚的到来没有在舰队引起太多的波澜,为了避免麻烦,皇帝的亲征是被严格保密的,只有关公所在旗舰上的水手明显感觉到战舰的守卫森严了很多。他们发现旗舰中换了很多生面孔的守卫,而且这些守卫一个个都是肌肉虬结、气势不凡,一看就是久经战阵身手高强之辈。
关键是这些新面孔守卫的装备都精良得让人垂涎三尺,水手们只在特种部队中看到过那么精良的装备。一个团的特种兵?汉军中有那么多特种兵吗?难道是皇上见关将军进攻不利,特意将各军的特种兵都抽调过来,帮关将军打开局面?
不管那些水手怎么想,刘厚现在已经稳稳当当地坐在舰桥的主位上,和一干将领们召开御前会议。普通水兵不知道皇帝的到来,但是高级将领们还是知道的。
刘厚先是细细地听取了关公对战况的讲述,特别是关于东吴水军在前方布置的包围圈情况。他虽然在荆州收到战报,知道东吴人在前方布置了陷阱,但是具体情况却是不甚了解。
现在一边听着关公的汇报,一边对照着作战地图,很快就将情况了解得一清二楚。听完关公的讲述,刘厚也有点头痛,东吴人摆出这么大的场面,倒不是不能战胜,要知道,汉军也并非是一支不能打硬仗的老爷兵,可是,如果进入包围圈和他们近身肉搏,双方都必定死伤惨重。
而刘厚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汉人出现太多的伤亡。要怎么样才能既取得胜利,又不会产生太多的伤亡呢?这的确是个头痛的问题。接着,他又听取了诸葛望的汇报。诸葛望汇报的是参谋部这几天加班加点制定出来的作战计划。听完大家的汇报后,刘厚开始询问对策了:
“司马爱卿,你可有什么良谋妙策破掉东吴这个包围圈?”
刘厚这场亲征除了带了一个团的御林军外,还有不少官吏随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司马懿和郭攸之。诸葛亮虽然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军师,可是,事实上他更长于内政,而且他身为丞相,是要日理万机的。
刘厚这个皇帝其实是个甩手掌柜,朝政大事多数还是由诸葛亮来处理,一如历史上阿斗和诸葛亮君臣两人的分工关系。不过遇到重要的大事,诸葛亮还是会请示一下刘厚的。他那么忙,刘厚当然无法带他出征。
(本章未完,请翻页)在伐魏时期大放异彩的“三个臭皮匠”组合正式宣布解散了,邓芝其实也是更擅长于政务,对于打仗的谋略,特别是些阴损的诡计他实在是不怎么擅长,谁要他是一位谦谦君子呢。
步骘就不用说了,他原来是东吴大臣,之前归顺刘厚时就说好,伐吴的战争他是不参与的,所以也和邓芝一起留在朝廷中帮诸葛亮处理朝政。
“三个臭皮匠”最后只剩下郭攸之依然跟随刘厚出征。郭攸之可以说是刘厚最信任的人之一,一路跟随着刘厚东征西讨,他现在任职尚书令,帮刘厚处理一切文书问题。
说白了,刘厚是总裁,他就是秘书长,所以基本上刘厚去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当然,他不是跟着皇帝去享福的,而是要随时满足皇帝的一切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的作用和太监的首领差不多。所不同的是,太监首领要随时随地满足皇帝生活上和一些私人的要求,而郭攸之则是要执行、监督落实皇帝在政事上,或者说是国事上发出的命令。
尚书令由于是内廷职务,尚未完全脱离少府序列,所以品级不高,至于权力大不大,那就要看皇帝给不给你了。像郭攸之那样拥有事权,几乎皇帝所有命令都通过他来发出,那权力就大得吓人了。
正因如此,他品级虽然不高,但是朝中却没人敢小看他,几乎人人都想巴结他,至少没人敢得罪他。
谁要人家几乎天天都能见到皇帝呢,要是哪一天人家在皇帝面前美言几句,说不定自己就能飞黄宏达,一飞冲天了。同样,如果他那天在皇帝面前歪歪嘴,说说某人的坏话,那某人就有得倒霉的了。
司马懿也被刘厚封了个尚书令的官职,却不是实职。本来尚书令只有一名,是“领尚书事”者,可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后,不但将军的封号烂大街,连官职也烂大街了。
那些诸侯为了笼络手下,动不动就拿些杂号将军的名号出来分封,例如什么讨逆将军、破虏将军、军师将军、镇军将军等。同样,对于文官,也是随口分封官职。
这就和后世经理满天飞的道理一样。在后世,就算一个小小的业务员也要冠以个经理的名号,就算刚毕业没两天,手下没有管着一个人,印
(本章未完,请翻页)名片时都会印上某某经理的头衔。
要是没有个经理的名头,你的名片都不好意思递给别人,要是没有个经理的名头,你都不好意思出来跑业务、谈生意。
天下大乱后,各家诸侯也不顾原来的体制了,都可着劲地乱封官职。刘厚也不例外,对于一些刚投靠过来的,忠心程度还很难确定的官员,也封一些虚职给他们,让他们享受待遇,但是没有事权。司马懿很不幸就享受到了这种待遇。
没办法,谁要他们司马家在历史上那么“赫赫有名”呢,就算对谁放心,刘厚也不敢对司马懿放心。不过司马懿这个人的确很有才,如果就这样放在那里白白浪费了也太暴殄天物了。
所以刘厚还是时不时叫他过来问一下计,让他出出主意的。说白了司马懿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