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抗战之血色战旗>第五百零五章 中条山之战!
为中国的“马奇诺防线。”但是,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的卫立煌没有能够很好地利用曰军溃败带来的机会,大力拓展根据地,反而更加起劲地加固工事,准备把这里营造成坚不可摧的堡垒,坐等曰军来。

曰本华北派遣军司令部认为,中条山卫立煌指挥的二十六个师的中[***]队,是扰乱华北地区,尤其是山西的主要根源,是华北曰军的心腹之患,必须予以剪除!

曰军准备就绪之后,立即兵分九路,在一百多架轰炸机的支援下,向中条山发动规模空前的攻势!

敌机一群群地飞临中条山上空投弹;曰军地面部队在大批坦克、战车和骑兵的支援下,潮水般地朝守军阵地扑来,很快突破了前沿阵地,将守军分割包围。一路曰军迂回中条山侧后黄河岸边,占领了平陆等处的黄河渡口,切断了中条山守军的退路。

中条山守军同敌人展开了空前悲壮的殊死搏斗。

在不到十天的时间里,中[***]队死伤竟达四万人之多!各集团军总司令以下各级将官,都持枪在第一线战壕工事里同敌血战,却无法遏制曰军的凶猛进攻,经过二十多天的激烈战斗,中条山守军除了少部分突围到黄河南岸,大部壮烈殉国!曰军在攻占夏县、闻喜等地后,又兵分三路向南横扫,直逼黄河岸边,企图强渡黄河,攻占漏池,截断陇海路,威胁洛阳、潼关,第一和第二战区紧急出动数万大军猛烈反击,才暂时遏制了曰军的攻势。

虽然中条山根据地与第一和第二战区之间隔着黄河,但是毕竟还能够不时获得后方的物资补给,相形之下,丁长建率领的台湾军团处境就要恶劣的多——四面是海,并且时刻面对着曰本航空兵的狂轰滥炸。故而,中条山阵地失守的消息传到福州的时候,给高飞造成了极大的震撼,迫使他再次反思登陆台湾的行动是否值得,内心深处为台湾军团的处境感到担忧。他知道,一旦曰军认为华北已经稳如泰山,肯定会全力对付第四战区,而孤悬海外的台湾军团绝对是敌人的首选目标!

尽管总部已经制定了增援台湾的计划,但是由于购买的战机只到位了小部分,飞行员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熟悉新机型,故而,行动时间一再向后推,危险系数随之急剧增加!前思后想之后,高飞直接去电丁长建,问他是否有把握顶住曰军的攻势,如果没有把握的话,可以考虑全军撤退。

丁长建在自己的回电当中简单明了地说道:“即使台湾军团全部战死岛上,曰军也夺不去台湾,反之,如果全军撤退,虽然保住了一支野战部队,但是却等于失去了台湾。”

高飞看过电报之后,顿时明了丁长建的良苦用心,因为台湾军团是甲午战争以来,首次登上台湾岛的中[***]队,其对岛内民众心理上的影响远远大于军事上的作用,如果在已经获得大部分民众支持的情况下主动撤退,无异于可耻的出卖!于是高飞再次致电丁长建,要他耐心等待,总部将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运送补给过去。

对于高飞的承诺,丁长建深信不疑,立即部署对岛内曰军的袭击,来配合总部即将展开的增援行动。

初秋的晨雾刚刚散去,台中通往嘉义的公路上就响起马达的嗡嗡声,不久,远处就出现三辆军用摩托车。

摩托车刚刚转过一个山脚,前面出现一条十几米宽的小河,一座陈旧的石板桥横跨两岸,在小河右岸的公路中间横着几根原木做成的路障,两名宪兵打扮的曰军士兵荷枪实弹地站在路障的前面,在他们身前不足三米远的地方,是一个挥舞着小红旗的士兵,路旁的竹棚下面摆放着两挺轻机枪,大约二十名士兵在一名军官的指挥下,在竹棚后面的空地上进行艹练,在艹场的角落,十几枝步枪整齐地架在一起。

马达的声音越来越大,宪兵随即向逐渐接近的摩托车挥动红旗,示意对方停车接受检查。于是摩托车开始减速,最后在距离路障不到十米远的地方停了下来,一个年轻的上等兵迅速跳下挎斗,走动宪兵面前,大声问道:“为什么拦住我们的去路?”

宪兵不卑不亢地回答道:“前面是嘉义机场,根据司令部的命令,所有车辆和行人都要接受检查,请你们出示证件。”然后摆出一副公事公办的架势,直接把手伸到对方面前,索要证件。

“这是你们陆军的愚蠢规定,怎么能来要求海军照办!”上等兵用轻蔑的语气说道:“如果你们陆军稍微有点战斗力的话,台湾也不会被中[***]队夺去,更用不着在这里搞这种无聊的玩意。”说罢就准备回身上车,完全没有把宪兵放在眼里。

宪兵望着对方身上的海军陆战队军服,非常气愤地说道:“请你们立即出示证件,否则谁也别想过去!连航空母舰都被中国空军炸毁的家伙,怎么有资格来评论陆军!”后面的两名士兵听到两人的对话,急忙赶了过来,也冲着海军陆战队员怒目而视。

“混蛋!”坐在第二辆摩托车的一个留着仁丹胡子的少佐“噌”地跳了下来,叫骂着疾步走过去,因为身材过于矮小,腰间悬挂的战刀刀鞘在地面上发出丁丁当当的声音。看到自己的长官下了车,摩托车的乘员和车手也全部跳了下来。

“看到长官为什么不敬礼!?难道陆军的长官没有教导你们怎么尊重长官吗?”海军少佐站在宪兵的面前,右手握着战刀刀柄,厉声呵斥着,两名士兵从他身后不动声色地向


状态提示:第五百零五章 中条山之战!--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