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卫国大军阀>第六百五十八章 中日海上开战 求订阅

面对日本方面颠倒黑白的说辞,民间群情激奋,政府也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中华民国大总统冯德麟召开新闻发布会,强烈谴责日本这种颠倒黑白的做法,同时对世界各国宣布,中国已经做好战争准备,如果日本再敢越雷池一步,毕竟遭到中国国防军最有利的反击。

中国政府延续了其一贯的强势,从不畏战,不管敌人的实力如何强大,中国国防军从未有过丝毫退缩。中国国防军的展开一系列的调动,这些都让整个远东局势再次紧张起来。

中国政府的强硬在极端的时间内传到西方,西方国家敏锐的察觉到东方唯一的两大强国之间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情况,接下来为有战争才能够解决争端了。英国政府第一时间致电海参崴的英国派遣军司令罗切特中将,要求其联合法美两国,尽快和中国达成协议,以西伯利亚的主导权换取中国对联军和俄国政府军的支持。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更是明白的宣称,可以不插手中国在西伯利亚的统治,但是要尽量通过条约获得西伯利亚大铁路通行的权利。要保证远东的物资可以源源不断的运送到东欧,这样可以帮助联军进入俄国腹地,武装俄国政府军士兵,在东西两面阻止苏维把军的发展。

英国人的松口很快影响到了法国人,法国人在亚洲利益不如英国,基本上一切行动都是跟在英国的屁股后面,这次也不例外。英法联合一致的决定也最终影响了西方其他国家的意见。美国虽然对英国人的意见提出了不安,但却无法改变联军和中国方面一面倒的谈判。在没有日本人这个障碍的前提下,西方诸国和中国的谈判前所未有的顺利。中国方面的坚持得到保证。于是同意开放西伯利亚大铁路,并负责保证铁路的持续畅通,西方国家则放弃在西伯利亚驻军的计划,将整个西伯利亚的安定“托付”给中**队。

很快,中国单方面和西方联军签署的《海参崴条约》中明确规定。俄国归还在中国的各割占领土,包括满清时期割占的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西伯利亚则暂时划为无人区,由中华民国负责托管。

这个条约,几乎明文将西伯利亚从俄国的手中划分了出去。虽然没有明文规定将其所有权划归中国所有,但却也造成俄国失去西伯利亚的主权的事实。可以说。中国通过军事上的强硬和日本这个默契敌人的配合成功实现了出兵西伯利亚的最大利益。而吞并西伯利亚的成功,也被历史认为是冯德麟主导的中华民国政府最大的成就。而冯庸也因为亲自主导这一战略,并成功实施,成为中国民族英雄而载入史册。当然,在冯庸波澜壮阔的一生中,吞并西伯利亚只是其中一个较大的浪花罢了。

中国和西方诸国的谈判让日本彻底坐不住了。他们在稳住西方诸国之后,迫不及待的开始向中国挑衅。很快,战争的阴云笼罩整个远东。

海参崴外海。中国北海舰队刚刚出海不久,就在天际发现日本海军的身影。北海舰队司令官苗青少将第一时间拉响战争警报←个白海舰队立刻紧张起来。

“判断敌人舰艇的数量和型号。”苗青少将皱着眉头,脸色异常凝重。现在北海舰队的预备旗舰旅顺号战列舰还没有到达,可以说现在是整个北海舰队实力最空虚的时候。俄国遗留的老式战舰根本不可能是日本舰队主力战舰的对手。

“报告司令。日本包括战列舰两艘,根据目测判断,应该是日本金刚级战列舰。重装巡洋舰三艘,轻巡洋舰四艘,驱逐舰八艘,还有四艘补给舰⌒断为日军分舰队规模的主力舰队。”观察哨哨兵传回消息。

“分舰队。该死的,小鬼子果然要拿咱们北海舰队开刀,真是岂有此理。”苗青脸色很难看。日本出动两艘金刚级战列舰,摆明了就是想要依靠金刚级战列舰的灵活性欺负北海舰队两艘老旧的战列舰←个北海舰队,作为主力的两艘战列舰是日俄战争后俄国装备的老式战列舰。一战时期,这两艘战列舰虽然也做了一些现代化改装,但是航行速度实在是不敢恭维。在现在战列舰速速普遍二十四五节的时代,两艘老旧的战列舰海参崴号和西伯利亚号速度最快也不过达到十八节到二十节之间♀样的速度碰上新式战列舰连逃跑也是个问题♀也是为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两艘战列舰没有前往西方参战的原因〉在远远不是对手。

“司令官,我们应该怎么做?”海参崴号舰长陈东问道。

“向日本发布警告电报。命令其立刻离开中国海域,如果日本视而不见,准备开战。”苗青沉声说道。

“立刻联系海参崴,向副总司令报告我们现在情况。一旦我舰队和日本开战,我们将向海参崴运动,消副总司令能够出动飞机协助作战。”苗青想了想说道。

“报告司令,日本方面对我方警告视而不见,他们正在快速接近。”观察哨传来最新的消息。

“命令各舰调整为战斗队形,一旦日本舰队进入我舰队射程,立刻发射警告炮弹。如果日本军舰还没反应,给我坚决的击沉他。”苗青脸色异常凝重的说道。现在的局势告诉他,这一站恐怕难以避免。在中日两国都表现出无比强硬之后,日本分舰队规模的海军不可能前来中国海域旅游,最大的可能是,日本高层已经下定了决心要对中国开战。而海军只是出动分舰队规模的战舰,除了有试探的意味之外,恐怕也是看不起北海舰队俄国


状态提示:第六百五十八章 中日海上开战 求订阅--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