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卫国大军阀>第六百六十三章 台海战争

1921年11月8日,中日海参崴外海海战已经过去十天了。在这段时间,中日两国积极备战。其中局势最紧张的自然是两国海军。中国不但公布了庞大的造舰计划,还不断的对现有的四支蓝海舰队进行调整,力图更加符合对日作战的实力要求。同时中国也在和英法美三国展开军购谈判。购买三国提前退役的战舰补充现有战舰的不足。中国已经在竭尽全力在备战。

日本不但针锋相对的发布了新的造舰计划,更是不断扩大联合舰队的活动范围,不断挑衅中国海军的底线,短短十天时间内,中日海上商贸摩擦已经发生数次。有几次双方军舰更是对敌国商船开炮,击沉了七八艘商船。这让整个太平洋西部沿海都变的不安定起来。悬挂中日两国国旗的商船大幅度减少。西方国家商船倒是航次和数量都多了起来。

11月11日,日本联合舰队第三舰队,日本内部称谓是台海舰队主力离开台湾台北,向着中国的福州方向驶来。

在横穿台湾海峡的时候,被一艘一艘中国商船发现,并第一时间向福建海防局汇报。很快东南沿海的中国舰队接到了这一消息,一时间驻扎在上海的东海舰队,驻扎在福州的南海舰队部分军舰开始出海迎战。福建的空军部队也做好了一级准备,随时可以升空作战。

双方军舰在台湾海峡遭遇。日本第三舰队主力虽然没有战列舰,但却有四艘排出量超过一万五千吨的战列巡洋舰,都是这两年服役的新型号,航速快,性能先进。另外还有八千吨级的重装巡洋舰三艘,四千吨级轻驱逐舰六艘,驱逐舰八艘。另外还有四艘万吨级补给舰和四艘运兵船。日本台海舰队这是执行山县有朋的“釜底抽薪”作战计划。计划很好,事前保密工作也做的很好,开始进行的时候也很顺利,只是上天没有站在日本一方,他们的行动竟然被路过的中国商船发现。更是被这艘商船报告给了中国福建海防局,这就使得日本的偷袭计划完全破产。

北京,少帅府。

“许子看来已经被我们迷惑了。如果我没有猜错,他们这次的计划极大的可能就是攻击福州船政局,摧毁我们的船舶工业基地,好拖延我们的“中华级”战列舰的建造进度。副总司令可曾到了上海?”冯庸沉声问道。

“副总司令已经于今天早上秘密到达上海。东海舰队也已经按照预定计划迎战日本台海舰队。南海舰队主力也已经按照预定计划在广州。目标定在了台湾的高雄。这次随船出动的是李宗仁的起家部队,国防军第八十八军,李宗仁也已经在半个月前回到八十八军中。”李洋沉声说道。

“很好。许子要偷袭我们的造船基地,我们就去抄他们的后路。这台湾也是时候收回来了!”冯庸沉声说道。这就是他抛出烟雾弹的后续计划。冯庸的目标从来不是海上决战的胜负,而是拿下台湾岛。切断日本对中国南海的影响。同时也能够依靠台湾岛这座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影响日本的商路,最大可能的切断日本的海上生命线。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日本已经完全按按照冯庸等人商定的战略计划再进行。从这一点来看,日本上下实在是缺乏战略眼光的军事人才。

“给副总司令发电,东海舰队在作战之余密切注意日本联合舰队主力的动向,他们不可能只依靠台海舰队一支,其必然还有后手。还有,电告李宗仁,此次行动关乎国家领土的完成,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在台湾土地上占据一片桥头堡。后续的大军会源源不断的到达。”冯庸沉声说道。

“是!”

中日台海战争的爆发第一时间通过电文传到世界诸国。世界诸国都知道,中日之间的全面战争爆发已经进入了倒计时。而且这常战的胜利更是直接影响到中国后续的作战计划。毕竟海战一直是中国的弱项。前几次大规模的海战虽然战果斐然,但其中运气的成分太大。真正的大规模海战,西方国家还是更加看重日本。

对于远东的局势,各国态度不一,不过军火市场却并未出现人们预期中的火爆。不管是中国还是日本都有自己完备的军工体系,武器供应完全能够靠国内工厂解决。对于外国武器需要量极小。对于武器问题,中日双方似乎早有默契,都是依赖本国的武器,就算本国武器子在性能上不如西方的先进,也未曾有大规模装备外国武器的意图。这些都和中日两国的思想有关。中华民国自然是始终贯彻冯庸独立发展的道路,外国先进技术可以借鉴,但绝对不能依赖。核心高科技必须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正是凭借着这种近乎苛刻的要求,中国国防科技从仿制开始,短短数年时间就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可以说这些成就都是冯庸用硬邦邦的政策逼出来的。中国每年对于科研的投入那是十分巨大的。当然,为了不刺激其他国家,这些投入基本上都以秘密资金的形式调拨。

面对这种局面,西方诸国的军火商人经过分析,皆发现中日战争犹有余力,自然不需要购买外国的武器。于是西方诸国的军火商人开始操纵本国国会和政府,竭力想要将中日战争向平衡的持久战方向拉。毕竟两大国陷入持久战,就算本国准备的再充分也扛不住长久的消耗。而要维持两国的势力平衡,就不能让日本海军彻底压住中国海军,毕竟中国海军失败就预示着日本海军将彻底称霸东亚,中日之间就难以爆发出更加全面持久的战争,对于世界军火


状态提示:第六百六十三章 台海战争--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